發佈於:2017-08-01
『國際西藏郵報2017年7月31日達蘭薩拉報導』由十六名學生所組成的台灣自由西藏學聯訪問團,在達蘭薩拉期間,人權與國際政治學者CHAO接受《國際西藏郵報》訪談時表示,「現在,我來到這裡和很多流亡藏人進行交流,意識到台灣和西藏在面對中國方面,有很多類似的問題;深深體會即使不同的文化和傳統背景,我們的目標是相同的,我們經歷教育、語言、文化、領土等相似的抗爭運動。」
《國際西藏郵報》記者丹增榮巴(Tenzin Zompa) 7月25日,在台灣自由西藏學聯從7月9日至7月27日訪問達蘭薩拉兩週期間,採訪台灣學生關於對西藏文化和傳統的看法。該訪問團,。
問及為什麼想來達蘭薩拉,以及訪問達蘭薩拉期間,是否想要更多了解西藏自由運動、中國非法佔領西藏。首先要回答的是,來自倫敦的人權與國際政治學者Chao說:想了解更多關於西藏與中國的政治衝突,現在我來到這裡和很多流亡藏人互動,我理解到台灣和西藏關於中國方面,有很多類似的問題要處理,並且讓我深深體會即使彼此不同的文化和傳統背景,我們也具有共同的目標;我們經歷過教育、語言、文化、領土等相似的抗爭運動。
另一名學生回答說:「2011年,我去了西藏,當時正是習近平即將接班就任中共國家主席之際。我看到他在西藏帶來很多變化,這些變化在在導致西藏真正的面貌逐漸萎縮的變化。當我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到處佈滿中共軍警。西藏到處都是遊客,難以見到西藏的真章。但是這次達蘭薩拉之行,讓我非常感動,在印度見證並體驗了西藏人民的流亡生活,我從來沒有想過、我能夠親眼見到。」
另外還有幾位該團學生也針對這個問題,給予類似的回答;他們現在對西藏人民的流亡生活和自由運動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該訪問團在7月25日上午七時,與流亡藏人群眾一起加入,迎接丹增曲英(Tenzin Choeying)的遺體抵達達蘭薩拉。即使他們返回旅店房間後,很多人還是哭個不停。他們說,為了自己的國家,很難想像有人可以這樣的奉獻出生命。更難看到只有19歲的男孩,竟然會這樣做。真的很勇敢,所以對丹增曲英深表敬意。
另一名萬姓學生表示:「亡者的母親說她對於兒子為了西藏奉獻生命而感到驕傲,這個時候,我的心都碎了。聽到這位勇敢的母親這樣說,深深地知道她為兒子的死亡深感悲痛。她用愛和關懷拉拔大的孩子,已經死去,應該心在淌血。聽著這位媽媽說這些話,令人相當難過。」
問及到目前為止、此次旅行期間最美好的部分時,一名台灣訪客回答說:「即使與當地藏人之間,有語言的障礙,但無法阻隔我去了解每天所見到的藏人。他們的靈魂之窗會說話。每天早上,我都去轉經道繞行,很多時候,遇到了我昨天和之前見過的同樣的人。所以,現在我不需要聲音去理解他們。透過他們的眼睛,就能清楚地表達,讓我感到很驚訝,他們有這麼驚人的經歷。我覺得前世、我應該是藏人。除此之外,我喜歡這裡的天氣,變化多端;如果與佛法連結,這就是沒有任一事物永遠不變。」
Yiliang說:「藏人最讓我驚訝的是,他們看待敵人和問題的態度。處理中國或每一件小事的非暴力手段,著實令人印象深刻。因為在台灣,每當有抗議發生的時候,我們總是會想辦法去傷害對立的另一方。每個人都準備好要打敗彼此。藏人從不強迫他人接受他們的意識形態。他們不介意有人不同意他們的觀點。我會把這些牢牢地記住。」
關於對達賴喇嘛尊者的教言,以及赴世界各地弘揚佛法的看法。台灣歷史和社會學學者Yunting說:即使她是無神論者,她仍然可以理解和同意藏傳佛教的知識與智慧。她從西藏人民學到的是,每個藏人都具足慈悲心。
目前是台灣自由西藏學聯志工的Yu-Jou說,雖然他們沒有機會覲見達賴喇嘛尊者,但她覺得透過所有與她談話的藏人,進而了解尊者。他們都說尊者的勸誡和教言,是愛、慈悲,以及生命的目的是快樂。她說最令她印象深刻的是,達賴喇嘛尊者之於幸福的意義,聽起來很簡單,並不復雜。事實上,尊者尊重所有的自焚者,但不鼓勵自焚,讓她重新思考一切關於自焚和人生的意義。
她說:「藏人在葬禮期間沒有掉淚,因為他們相信流眼淚會擾亂亡者的靈魂。真的讓我從內心深處改變了。在面對生活中的問題時,保持堅強是我從中學到的東西,我會永遠記住,並嘗試在我的生活中練習。」
Chao說:「對我而言,我認為達賴喇嘛尊者是可以讓我們拋出我們所有問題的偉大人物,尊者會毫不抱怨地關照所有的一切。尊者不僅照顧藏人,也照顧了這個世界上所有的人,甚至是中國人。我認為尊者是最受尊崇、無限大支持的人物。」
該團協調員吉美(Chime)也分享她的經歷說:「這是我第四次來到達蘭薩拉,第一次是在2009年,終於讓我看到了西藏的真實地圖。我在台灣看到完全不一樣的西藏地圖。 2009年,也是在2008年北京奧運結束時,掀起了藏人自焚潮。今年已來到2017年,將近10年的時間,但自焚並未停止。自焚之火仍然繼續燃燒著,著實令人心碎。此外,我羡慕西藏人民,他們有自己的身份認同,西藏的身份認同非常強大,不僅如此,服務和回饋社區的想法,也在每個我遇到的藏人身上都可以看見,對於自己的同胞沒有這樣深深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