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佈於:2012-04-27

青海三江源生態移民面臨困境


  

儘管此文作者,沒有看到西藏被殖民的現實,站在當局的立場,談今天安多牧人被移民後的困境。但是,我們也可以看到,藏人在被同化的過程中,面臨的邊緣化,貧困化,以及被歧視的殘酷現實。讓我們不能不思索,為什麼今天藏人對當局的抗議如此強烈。——朱瑞

青海省的三江源是長江、黃河、瀾滄江流域最重要的淡水資源供給區,從2005年始,中國中央政府計畫用7年時間,投入75億元實施三江源的生態保護和建設工程。其中一項措施是將一些遊牧藏民搬遷到移民村,這些「生態移民」有5萬多人,占自然保護區人口的四分之一。

近年來,我們先後前往青海省的海南、玉樹、果洛、黃南等州縣做相關訪談調研,瞭解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工程實施情況,目睹了工程實施6年來已經顯現出來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然而,這一綜合性的社會系統工程涉及到的方方面面,在實際中也有許多困難和問題

移民區基礎設施條件差,社會公共服務滯後
有些移民區基礎設施建設搞得非常好,呈現出現代化小城鎮的氣象;但有些移民區的水、電、路、通訊、學校、醫療衛生、有線電視、生活垃圾(包括廁所)等直接影響移民生活的基礎設施建設沒有同步進行,大大降低了城鎮吸收接納移民的能力,並給後續工作設置了許多障礙。

以醫療衛生為例,果洛班瑪縣隨著移民的陸續遷入,城鎮人口逐漸增多,看病的群眾也不斷增多,而縣醫院的醫療條件滿足不了病患的需求,縣藏醫院則無住院部,而該地距州府大武320公里,距省會西寧786公里,看病難、就醫難成為此區域重要的民生問題。

當地政府投資的生態移民定居點,大都地處城鎮的邊緣地帶。調查中我們親眼看到:有的移民區是有電視沒有電,有的是有電但沒有「線」。而設施齊全的移民定居點,由於許多牧民聽不懂漢語,電視的作用也非常有限,當然也無法與外界進行溝通交流。當地社區民眾也沒有給予移民們充分認同,社會關係出現重組後他們缺乏主體意識,也缺乏歸屬感。

生態移民生活困難,生存壓力大
對於廣大搬遷牧民來說,祖祖輩輩過的是逐水草而居的遊牧生活,「生態移民」的身分,使他們朝夕之間成為非農、非牧也非城鎮居民的特殊社會群體,生活收入低成了他們面臨的最大問題。目前,除少部分移民通過勞務輸出和採挖蟲草等方式解決了暫時的收入來源問題外,絕大部分移民的基本生活來源,是國家每年發放給移民戶均3000元—6000元的飼料補助款,若無其他收入,一個五口之家僅靠此是難以維持城鎮最基本的生活需求的。不要說喝奶、吃肉,僅買牛糞取暖一項一年最少得支出2000元左右,有些地區高達3000元,國家每年給移民的燃料補貼是1000元。他們說:「這兩年什麼都在漲,一袋牛糞都從3元漲到了8元、10元,一斤酥油由12元漲到20元……就是國家發給我們的補貼不見漲。」

這些牧民原以為搬到城鎮能過上舒坦的日子,對當地政府的期望值非常高,沒想到不僅原有的生活習慣被打破,而且出現了「四難」(吃肉難、吃奶難、喝酥油茶難、用燃料難),他們的生活水準與遷出前相比普遍降低。與當地城鎮居民的生活水準相比,差距也非常大。目前,果洛地區城鎮居民與遷入城鎮的生態移民收入比接近5:1。生活困難的城鎮居民可以享受國家低保,生活困難的生態移民怎麼辦?

生態移民後續產業的發展艱難
要使生態移民「搬的出、穩的住、能致富、不反彈」,後續產業的發展是重要保證。而這也恰恰是基層政府面臨的最大難題。為了開發後續產業,基層領導絞盡腦汁,用他們自己的話來說,應急性的、短期性的工作開展了不少,也增加了部分移民的收入,但不是長遠之計,要開闢一塊能使移民脫貧致富的新天地,十分艱難。主要受制於兩點:

一是移民自身的素質與能力。絕大多數移民目不識丁,除了會放牧,別無他長,儘管政府投入大量資金來讓他們掌握一技之長,但僅靠800元的培訓費和十來天的培訓時間,就指望建立起他們的謀生手段,很不現實。還有一些移民,原本就是因好吃懶做而成為少畜戶的,搬遷到城鎮後,不務正業,這種狀況給城鎮的社會治安帶來了很多隱患,個別移民社區已被當地民眾喻為「黑三角」。

二是青南各州社會發育程度低,經濟總量小,產業結構單一,就業管道狹窄,可供選擇和適合地區實際的產業較少,每年都有不少大中專院校畢業生找不到工作,在這種形勢下,經過應急培訓的牧民當地市場也無法完全吸納。

徵地補助標準過低,農牧民利益嚴重受損
因生態移民建設工程需要,2003年—2007年間,各項目實施縣都強行徵用了部分耕地和草場。但政府徵用價與市場價差距較大,如玉樹地區土地市場價格常年高位運行,結古鎮區、囊謙縣城及城郊,每畝地7—10萬元,西三縣城郊區也為5—7萬元。但省裏給予的征地補助費,難以滿足當地農民對有限土地資源的合理要價,僅夠安排玉樹、囊謙兩縣1.6萬元—1.8萬元每畝的征地費,其他四縣以每畝3000元徵用,差價相當大,引起失地農牧民的強烈不滿。他們說:「東邊太陽西邊雨,政府只顧一頭,不顧另一頭」。

囊謙縣的香達鄉基本上都是失地農民,全州有幾千人,生活狀況很差,他們要求享受和生態移民同等的政策優惠。雖然他們不是生態移民,但他們為三江源地區生態保護和建設,同樣做出了犧牲,政府的確沒有理由忽視他們的需求及願望。

文章來源於《中外對話》
作者:關桂霞 索南旺傑青海省委黨校教師
http://www.chinadialogue.net/article/show/single/ch/4757–Hard-times-for-eco-migra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