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佈於:2010-06-10
1913-14年在印度的西姆拉英國,中國和西藏代表召開三方會談,英國和西藏雙方簽訂西姆拉協議,為日後中印邊界爭端和西藏問題埋下伏筆。96年後,(6月3日-4日)在英國西敏斯大學召開的中印邊界問題國際研討會中,中國學者和流亡藏人學者罕見地坐在一起,同印度學者,英美學者一起討論中印邊界爭端以及西藏問題。 中印邊境爭端備受關注主要是因為中國同周邊13個陸地鄰國都通過談判解決了邊境問題,唯獨同印度的領土爭端沒有解決,另外中印邊界爭端涉及西藏問題,並且因此而更加錯綜複雜。 中國和印度的爭議領土主要為東西兩個部分。東部爭端領土主要是中國稱為「藏南」的地區,即印度的阿魯納恰爾邦。那裏的面積為83,743平方公里,目前由印度佔領。在西部的爭端是阿克塞欽地區(AksaiChin),該地區在克什米爾谷底東部,面積約37,250平方公里,目前由中國佔領。AksaiChin是突厥語,裏面的Chin,就是指中國,據說意思是「中國的白石灘」。東西段中間有還有幾塊比較小的領土爭議。 資深記者和學者麥克斯韋(NevilleMaxwell,澳大利亞國家大學)長期研究中印邊界問題,他認為中印領土爭端起於帝國時代進入現代民族國家時代過程。現代國家學要確定清晰的邊界,中印因此產生邊界糾紛。 東部爭端和達旺 1913-14年,英國、中國和西藏三方參加西姆拉會議,主要是討論西藏地位問題。在會議中西藏沒能取得中國對西藏獨立地位的承認,但英國和西藏單獨簽署了所謂的西姆拉協議,劃定了西藏同英屬印度的邊界,規定了東段的「麥克馬洪線」。 麥克馬洪線是如今印度聲稱擁有東段爭議領土的依據。據說中印在東部地區的實際控制線差不多就是麥克馬洪線。麥克斯韋和中國的國際問題專家劉學成(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都認為,中國準備在談判中接受實際控制線,解決邊界爭端。但中國在東段不接受印度在1951年佔領達旺(並非從英國殖民當局手中繼承)。 印度學者阿卡(AlkaAcharya,尼赫魯大學)認為佔達旺時中國沒做任何表示,所以等於默認既成事實。但劉學成認為,中共當時雖然立國,但忙於朝鮮戰事,西南許多地方軍事行動仍然沒有結束,所以中央政府無力顧及達旺,但決非默許,更沒有對印度發出任何信號。 不過當時達賴喇嘛的西藏政府向印度提出過抗議。據流亡藏人學者策凌(TseringTopgyal,倫敦經濟學院)講,達旺的門巴族,同中部西藏人的差別,還不如康藏、衛藏、安多的差別大。他認為,如果中國政府解決了西藏問題,達賴喇嘛返回西藏,將會極大地削弱印度在東部爭議領土的談判地位。 西部的阿克塞欽 麥克斯韋認為,阿克塞欽地區的歷史一直含混不清,過去的英國在印度的殖民當局和西藏、滿清帝國似乎沒有精確劃界的需要。實際上進入現代國家階段之前,國際疆界大多如此。在西部的劃界需要主要同19世紀英國和俄羅斯在中亞地區的擴張和對抗有關。英國擔心俄羅斯在該地區有圖謀,所以建議將哈喇昆崙山口作為邊界,以便在新疆和印度之間設立緩衝。 麥克斯韋說,在1880初,中國和印度同意將哈喇昆崙山口作為邊界的標記。到了1890中期,中國聲稱阿克塞欽為中國領土。1899年英國向滿清政府建議,整個阿克塞欽地區屬於中國,邊界要按照哈喇昆崙山脊劃分。這其實就是今天的中印控制線,但中國沒有對上述建議做出回應。有印度學者說,如果當時中國做出了回應,就不存在今天中印關於阿克塞欽地區的爭議。 麥克馬洪線爭議 2008年北京奧運年世界各地發生了大規模的支持西藏示威和反示威,英國外交部為增進同中國在西藏問題上的信任作了以下表示,即英國政府認為西姆拉條約是過時而且是殖民主義的遺產。有印度學者認為,英國這個聲明對印度在東部的領土要求的法理基礎無疑於釜底抽薪。而當時紐約時報發表了一篇題為「英國是否把西藏出賣了?」的文章,指責英國為了換取中國在金融危機當中的支持而「改寫歷史」。 麥克斯韋說,當時在西姆拉會議期間倫敦政府指示麥克馬洪說,如果中國拒絕簽署協議,就不要同西藏簽署雙邊協議。不過麥克馬洪沒有遵守英國的指示,在沒有中國同意的情況下同西藏簽署了協議,因此英國在很長一段時間裏沒有批准西姆拉條約。《艾奇遜條約集》裏面西姆拉條約部分加注說:沒有達成有約束力的條約。 1907年的英俄協議在1921年被締約雙方聲明作廢,麥克馬洪線在1937年被包括進印度出版的地圖中。1938年,英國在1929年版的《艾奇遜條約集》中公布了西姆拉條約。與此同時英國召回了《艾奇遜條約集》。麥克斯韋爾說,英國不僅召回1929年版,還在1938年重新印刷了表明1929年出版的《艾奇遜條約集》,取代了舊版本。劉學成說,這種有意的誤導其實就是欺騙。 殖民心理和帝國心態 印度的談判立場從尼赫魯時候開始就是:不承認有領土爭端,也不通過談判達成妥協,同中國通過談判協商謀求妥協的立場形成對比。劉學成說,印度已經立法把有爭議領土都劃入自己的神聖國土,而且把爭端同國家認同相聯繫,為任何在領土上進行談判的企圖增加了難度。 印度同西藏傳統的文化和貿易聯繫使印度認為自己在西藏具有特殊利益,在英國殖民時期和以後,把西藏當作隔離中國的緩衝區。而中國則認為印度把西藏作為緩衝區是從英帝國那裏繼承下來的「殖民心態」。 麥克斯韋對印度獨特的領土觀在書中作過評論,說印度民族主義當中有所謂地理神聖性的內容,即認為印度疆界是歷史自然形成,是絕對的。這其實同中國「自古以來」的領土觀和歷史觀有異曲同工之妙。 在中國指印度從大英帝國繼承殖民心態的時候,印度也可以反指中國從滿清帝國繼承了帝國心態。蒙古國就是從滿清帝國的廢墟上獲得獨立,中國現代國家並非原封不動地繼承了前面的帝國。 1962年邊界戰爭和未來 中國軍隊1950年進入並且控制西藏,在印度看來無疑是中國控制力向前推進了一大步。因此在隨後的中印邊界爭議中,中國總被當作巨大的獲益者和侵略者。大概也是這個原因,1962年邊界戰爭爆發後,在許多印度人不理解,中國人既然已經取得了這個西藏的巨大利益,為什麼會為幾萬平方公里的爭議地區不惜一站。 中國學者認為1962年中印邊界戰爭就是教訓印度,要印度明白:同中國的邊境領土糾紛不能用佔領造成繼承事實和武力手段解決。不過1962年戰爭給印度帶來長期的恥辱感。印度臥薪嘗膽,在1998年成為核國家。 中印兩國作為經濟崛起的大國的事實是否有利於解決邊界爭端呢?美國國防大學學者,曾經在美國布什政府負責南亞事務的國防部長助理詹姆士·克萊德(JamesClad)說,雖然中國和印度都是崛起的經濟大國,但中國崛起的參照是美國,而印度總是把中國作為衡量自己發展的標準。 雖然中印兩國經濟和外交聯繫10多年來不斷加深,加上兩國都擁有核武器,重演1962年邊界戰爭的可能性越來越小,但邊界問題解決的前景依舊同以前一樣渺茫。這可能也反映了中印兩國對各自未來發展的預期。中國基於對未來崛起的信心,能夠對擱置中印邊界爭端表現出更多的信心。而印度則可能由於擔心同中國實力差距不斷拉大,則擔心未來在領土爭端中面對更強大的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