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佈於:2008-12-11
—從社會語言學的角度試析藏語的衰退現象 語言是民族形成的紐帶,一個民族的凝聚的心理傾向性要靠語言來溝通,文化上的共同性也要語言來交流。因而,語言歷來被認為是民族的一個重要特徵,也是民族認同和民族內聚力的重要因素,從而成為民族識別的一個重要標誌。誰都知道,一個民族的語言消亡等於民族本身的消亡。 藏族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歷史悠久,文化濃厚,人口眾多的古老民族之一。藏族絢麗多彩的文化,是青藏高原的一朵奇葩,為世人矚目。作為藏族文化傳播載體的語言,同樣是中華語言豐富資源的瑰寶。據2000年統計,藏族人口有5416021之多,(這裏面不包括與藏族有歷史淵源的珞巴族,門巴族,普米族等)主要分佈在平均海拔4000余米的“世界屋脊”遼闊的青藏高原之上。西起喀什米爾,東至松潘,南及喜瑪拉雅山麓,北達祁連山下。以行政區劃而論,包括西藏自治區,青海省的海南,海北,黃南,果洛,玉樹等藏族自治州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甘肅省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和天祝藏族自治縣,四川省的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和木裏藏族自治縣,雲南省的迪慶藏族自治州。此外,印度,尼泊爾,不丹,錫金等國也有藏族聚居區。 在全球化逐漸成為主流趨勢的當代社會,各民族之間的交往日益廣泛和頻繁,語言之間的接觸更加普遍和密切,接觸關係對各種語言造成的影響和引起的變化也越來越突顯,成為當今社會重要的語言現象。特別是少數民族的語言面臨著嚴峻的衰退現象。藏語也列在其中,衰變退化,趨於危機。下面從社會語言學的角度一一論述。 一 語言接觸的不同影響 語言接觸是指不同民族,不同社群由於社會生活中的相互接觸而引起的語言接觸關係。簡單地說,語言本身並不會接觸,語言的接觸通過語言使用者的接觸實現。語言接觸的結果,必然會出現語言影響,而語言影響必然會導致語言變化(語言結構和語言功能的變化)。“語言接觸”是一種行為或事實,接觸各語言所產生的影響是“語言影響”,語言接觸和語言影響導致語言產生的變化是“語言變化”。 由語言接觸引起的語言變化包括兩個內容:即語言結構變化和語言功能變化。 1 語言結構變化 語言結構的變化涉及語音,語法,辭彙等。一般看來,辭彙的變化比較突出,明顯,語音次之,語法很難受到影響。對藏語來說也同樣如此。語言結構系統本身是並沒有優劣之分,任何一種語言都是同社會現實相適應的自足的系統,在沒有受到外來經濟和文化強烈影響或衝擊的情況下,本民族語言能夠滿足社會交際的需要,並且能夠通過自身的調整和發展適應不斷的變化。可為了民族自身的經濟和文化等的發展,我們總在吸收著外來的先進文化,所以,世界上的任何語言都在處於同其他語言接觸之中,由此導致了辭彙等語言結構的變化。 對藏語而言,語言接觸引起的結構變化,有正常和非正常兩種不同的性質。正常的結構變化是指在同其他語言(漢語)長期接觸的過程中,按照自身規律吸收並改造外來的辭彙,使之符合本民族語言的特點和規律,同固有辭彙融為一體,成為有機的組成部分。這種吸收和更新豐富了語言的表現手段,深化了語言的內涵,增強了語言的表現力,使之適應不斷發展的現實需要,在社會交際活動中發揮積極的作用。非正常的結構變化是指由於系統內部融合改造外來成分的能力弱化,外來詞匯對本族語言發生嚴重的侵蝕,使之自身的特點消失,表現力弱化,結構系統趨於衰退。由此可知,正常的結構變化捉進語言健康發展,非正常的結構變化導致語言衰退消解。藏語目前的狀況是非正常性,面對先進文化和科學技術的衝擊,吸收改造外來詞匯的能力減弱,辭彙系統日漸異化,固有辭彙對本民族的傳統文化大小五明之外,語言表現力急劇衰退,直接影響著藏民族的文化發展和社會進步。所以,從其他語言中用正確的方式補充引進有效的表現形式是辭彙系統及時更新,不斷豐富的重要途徑之一,有助於語言內涵逐步深化,辭彙系統更加擴展,社會交際功能進一步增強,從而保證語言不斷適應隨時發展的社會交際的需求是我們面臨的最大問題。 2 語言功能變化 關於語言功能的變化,語言學家提出的主要有語言兼用(雙語或多語並存),語言轉用,語言混合等。 (1)語言兼用 語言兼用是指一個民族除了使用自己的母語外,還兼用另一個民族的語言。由於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交通的改善,不同民族不同地區的人們接觸的日益頻繁,導致了語言兼用者增多,已成為不可阻擋的潮流。從現在的藏族社會看,由於藏族普遍接受漢語文教育,加上在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與漢族接觸頻繁,因而普遍兼用漢語,兼用的地區逐漸擴大,如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的紋川縣50年代尚有使用本民族固有語言的藏族村落,現在已完全放棄藏語而使用漢語,青海的惶源等地方也有類似的情況,其形式比較嚴峻。 語言兼用也稱雙語現象,但這兩個術語在實際使用上有時會有一些差別,在我國,“雙語”主要用於少數民族兼用漢語。近兩年,藏區各地實行雙語教學,雙語政策,對藏區的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變化。從雙語的詞面意義上,我們可以劃分出強勢語言和弱勢語言兩個概念。相接觸的兩種語言的實力是不均衡的,處於弱勢地位的語言必定在強勢語言的制約下逐漸衰退。我們不難看出,漢藏雙語的實行和教學過程中,藏語明顯處於弱勢狀態。弱勢語言在語言接觸中所受的制約首先表現在使用功能上,它使語言的正常使用受到干擾,通行範圍縮小,使用人口減少,社會功能弱化。當今時代通用語言(漢語普通話)的影響越來越突顯,由於勢力強弱的不對等,藏語在語言接觸的影響下發生著衰退現象。 從以上的論述中,我們可以從語言學的角度把雙語現象分成健康和不健康的兩種狀態。 健康的的雙語狀態:本族語和外來語長期保持並存共用的穩定和諧關係,在社會交際活動中功能互補,分別發揮各自的優勢和不可替代的作用。相輔相成,共同擔負現代社會的交際職能。對社會的發展,民族的團結有積極的意義。 不健康的雙語狀態:本民族和外來語處於矛盾對立關係,在使用上相互干擾抵觸,當本族語處於弱勢地位時,將受到外來語的制約,通行範圍被局限,社會功能被制約,社會威望就被消弱.從目前藏語的實用情況和雙語現象分析,漢藏雙語處於不健康的雙語狀態,值得我們關注.因為這種雙語狀態不像健康的雙語狀態那樣能夠長期穩定地保持.從雙語人個體來說,大多數人非此即彼,遲早會由雙語人變為完全使用外來語的單語人.從族群整體來說,最終傾向是雙語現象趨於衰退,本族語徹底被通用語(與普通話)所取代. 語言作為社會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其使用機會的多少直接關係到活力的強弱,通行範圍越廣,使用領域越多,社會功能越大,生命力也就越大。在正常的雙語社會中,本族語和通用語(漢語普通話)往往在不同的社會領域互補分佈,通用語較多地通行於政治,經濟,學校教育等現代社會的重要領域,本族語則大多使用於民間文藝,地方習俗,日常生活,鄉村家庭等傳統的生活領域。隨著雙語的廣泛接觸,這些不同領域在藏族社會中所占的比重不斷發生變化,兩種語言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性也隨之發生相應的變化。漢語普通話隨著政治,經濟,學校教育等活動的的增加而用的越來越頻繁,藏語則隨著生活方式的改變和傳統活動的減少而逐漸失去使用的機會和場合。 (2)語言轉用 語言兼用發展到一定的時期,也就是強勢語的勢力越來越強勢的時候,弱勢民族的部分成員就會慢慢放棄自己的本族語而改用外來語言,這個時候就是語言轉用時期了。 語言轉用是指一個民族或一個民族的部分人放棄放棄自己的母語而轉用另一語言的現象。語言轉用也稱“語言替換”“語言替代”。語言轉用從範圍上分,有整體轉用,主體轉用,局部轉用三種類型。整體轉用是指一個民族全部轉用另一語言,主體轉用是指一個民族的大部分地區或部分人轉用另一語言。局部轉用是指一個民族的部分地區或部分人轉用另一種語言。我們把局部轉用看作是強勢語言的接觸初期,在強勢語言的壓力下,弱勢民族只有少部分受到影響而已,如果強勢語言繼續發揮影響力就會使得弱勢民族大部分人改用強勢語。如果再繼續發展下去就會導致整體轉用現象。 藏語的衰退使本民族的部分人轉用通用語(漢語普通話)的現象非常嚴峻,從族群整體上看,目前處在從局部轉用走進主體轉用的狀態,可四川,雲南等地整體轉用的現象頻繁增多。由此得知,語言消亡是使用這一語言的群體最終完成語言轉用,所有成員徹底放棄本族語言而完全轉用另一種語言的結果。 二 語言使用者的語言態度對語言變化的影響 語言使用者的語言態度也會影響語言的變化,當語言接觸導致語言產生變異形式時,即在演變的初始階段,語言使用者的語言態度可能決定著語言變化的方向。 由語言的社會文化功能所決定的模仿強勢語言的心理,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語言變化的方向。藏族社會中,這種現象普遍存在,而且在不斷地擴大。由於在強勢語言的壓力下,本族語言失去社會功能之後,藏族人對本民族的語言態度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在城市居住的藏族人在家庭中以漢語在交流,讓小孩完全放棄本民族的語言和文字,使之轉用通用語(漢語普通話)。很多人都以能說漢語為自豪,在任何場合下都兼用漢語。這種現象對語言衰退現象起著很大的作用,因為,語言態度與語言使用者的社會文化認同以及相關的心理機制有密切的聯繫。 結語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發展自己語言文字的自由”。這個規定包含兩層意思,可以從兩方面體會,一方面是體現了民族平等和黨的民族政策。另一方面說明了社會主義發展階段,各民族需要使用和豐富發展自己的語言文字捉進現代化的發展。民族語言是民族形成的紐帶,民族的重要特徵,也是民族認同和民族內聚力的重要因素。民族語言在繼承民族傳統文化中起傳導作用,在創造和發展民族新文化中起表述作用,是民族文化的民族特徵和民族形式的重要體現者。在民族教育中,民族語言是最直接的傳播工具。民族語言的保存,豐富和發展關鍵在於使用,換句話說,只有在使用的基礎上,才有存在的價值,才能得到豐富和發展。為此,必須採取一定的措施保證民族語言的使用和發展。 首先,要增強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語言意識,充分理解本民族固有語言在本民族政治,經濟,文化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排除學了民族語言沒有用等急功近利的思想。其次,對雙語現象要有深層的認識,要重視語言接觸的社會現象。 語言的生存活力有不同的狀態,活躍興盛,保持穩定,衰變退化,趨於危機,瀕臨消亡等。我們不難看出,現代藏語處於衰變退化與趨於危機的狀態。如果語言消亡了,我們何談民族,藏族文化之言啊!所以特此呼籲全民族“保護藏語就事保衛藏族文化”。望大家能重視語言的重要性,共同繼承博大的傳統文化,給子孫留下先進的,無損的藏族文化。 恰嘎巴紮西才讓於2008年11月25日在南開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