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佈於:2017-04-15

評論:西藏需要受到保護 不只為了藏人也為了印度


  

【西藏之聲2017年4月15日報導】在中共數次強烈表達針對達賴喇嘛訪阿邦的不滿後,印度外交部發言人週五(14日)再度強調,印度方面針對一中政策的立場並無改變。印度社運人士薩提斯•庫瑪(Satish Kumar)則撰文引述印度憲法之父安貝德卡爾(Bhimrao Ramji Ambedkar)針對西藏的看法,強調西藏在印中關係的重要性。

據印度媒體《亞洲時代》(The Asian Age)報導,印度外交部發言人巴格萊(Gopal Baglay)14日指出,“印度政府針對中華人民共和國西藏自治區的立場並未改變,同樣地,我們針對邊界問題尋求公正、合理和相互接受解決方案的立場也仍未改變。

《亞洲時代》引述中國媒體報導指出,中國方面再度於週三(12日)警告印度,“達賴喇嘛至阿邦的訪問將會對邊界爭議有負面的影響”,並指控新德里當局違反其在西藏議題上的承諾。

文章指出,中國外交部曾表示,北京將採取“進一步行動”來維繫其領土主權,並抨擊達賴喇嘛與阿魯納恰爾邦首席部長白瑪堪卓(Pema Khandu)的“挑釁”聲明,他指出,印度與西藏分享邊界,而非中國。

印度社會運動家、舒馬赫學院校長薩提斯•庫瑪(Satish Kumar)投書至《先鋒報》(The Pioneer)分析印度憲法之父安貝德卡爾(Bhimrao Ramji Ambedkar)當年對於西藏議題的關切以及現今中國的威脅。

1951年,安貝德卡爾于勒克瑙大學(University of Lucknow)的一場活動上致詞時曾對西藏問題表達關切,指出“印度疏于發展強力的外交政策,西藏已被中國所佔領,這將對印度有長期性的威脅。"

庫瑪在文中指出,安貝德卡爾六十年前的聲明至現今仍適用,從中國對達賴喇嘛至阿邦訪問的強烈抗議得到了驗證,即使印度政府不斷向其重申該訪問屬宗教性質。

安貝德卡爾對於尼赫魯的外交政策並不滿意,特別是針對中國與前蘇聯的部分。他希望西藏保持為一獨立國家。在1955年的演講中,他提到中國對於喜馬拉雅國傢俱侵略性的態度,近六十年的印度外交政策在中國的脅迫之下,從強權變成了一個不重要的國家。

庫瑪指出,莫迪政府正朝著安貝德卡爾的方向發展印度外交政策。印度總理莫迪首次以國家總理的身分訪問不丹以及尼泊爾,以示喜馬拉雅國家的重要性,這在外交政策上也是一大突破。自此,中國的態度表現得更加強硬,“在莫迪的教條下,中國感到不安。”

“中國政府目前正扮演著雙重角色。一方面,他希望透過軟實力(Soft Power)的外交政策來控制佛教系統;另一方面,他正等待十四世達賴喇嘛逝世,讓西藏解放運動失去領導。”

2015年,中國政府發佈了《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在西藏的成功實踐》白皮書,向國際社會展示西藏如何在中共治下從貧困的農牧區轉為發達城市,並批評達賴喇嘛為“分裂分子” 。

該文引述白皮書的內容,指出中國政府聲稱“西藏的傳統文化得到很好的保護,尊重了該地區的宗教信仰自由,而生態環境受到妥善的保護”,“西藏以前沒有任何現代化的學校,中青年文盲率高達百分之九十五;沒有現代化的醫療服務,為佛祖祈禱是大多數人治病的主要手段;平均壽命只有35.5歲。”

文中指出,即使上述資料是真實的,也有許多方面誤導大眾。西藏正在被扼殺與奴化。他們的信仰與農牧的雙重身份受到中共的強烈摧毀。另外,西藏被策略性地分成兩大部分,“西藏自治區”被轉做核廢料的放置區,數以千計的西藏人遭當局監禁,藏人的經濟狀況不佳。中共計畫在2020年前積極讓更多的漢人移民至“藏區”來加強中國的恐怖統治,並同時加劇文化滅絕種族的步調。

西藏仍然是過去65年來形塑中印關係的決定性因素。但是印度方面一直堅持其立場,一再表示,“西藏是中國的一部分”。

文中提及了中國的西藏政策影響了印度安全利益的兩個層面。“第一,他引發印度與中國之間的邊界問題,更導致1962年中印戰爭。中國入侵西藏佔領了原為兩國的緩衝區。同時,也增加了中國在南亞的影響力。”

第二,中國的西藏政策將可能造成環境的危害。“印度的主要河流源于喜馬拉雅地區。中國的西部大開發計畫可能導致嚴重的森林砍伐和生態失衡。”西藏擁有全世界最大的河流系統,源自西藏的河流向85%的亞洲人口提供水資源。

該評論的最後指出,達賴喇嘛是最受尊敬的佛教領袖。印度政府已經採取與以往不同的外交策略,開通從印度至東南亞與中亞的佛教網路,同時,中國也試圖將該網路導至中國。“西藏是這次外交方針的關鍵,達賴喇嘛在其中則為精神領袖。”

“謹記安貝德卡爾的囑咐-西藏和西藏的尊嚴需要受到保護。這不僅僅是為了西藏人的利益,也是為了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