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佈於:2016-06-03

達賴喇嘛從佛法觀點區分善惡指關鍵在發心


  

【西藏之聲2016年6月2日報導】西藏人民至高無上的領袖達賴喇嘛尊者,在印北達蘭薩拉夏季青年傳法會第二天,從佛法的觀點闡釋了善與惡的界別,強調關鍵在於動機、發心。

今天(6月2日)上午,達賴喇嘛尊者繼續在達蘭薩拉大乘經院向年輕藏人開示基礎佛法。“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尊者從這段大家平時念誦的偈頌,闡釋了善與惡的界別。

(錄音)達賴喇嘛尊者說,帶來痛苦的因緣就是惡因,就是孽障;而能夠帶來人們想要的安樂,就是善因。如殺生屬惡行,一是因為殺害了他人的生命,其果實是自己造下惡業;二是從較廣的道德角度去看,不應該殺害同樣都希望離苦得樂的他人。

佛陀在一劫中曾為保護五百位商人不受一人殺害,同時也為該人不造下惡業,而選擇將他殺死。尊者講述了佛陀本生傳中的這個故事後,表示論行為這的確是殺生,但發心、動機卻是完全為了他人的利益,因此佛陀在那一劫中積累了無比的資糧。

達賴喇嘛尊者再舉例說,“比如我們講法本應是善行,但是講法的目的如果參雜了對名譽和金錢的貪欲、並且與人攀比,這樣雖然嘴在講法,但因發心不淨所以其實是在造業。尊者強調:“總之,身、口、意的一切行為,如果產生的結果是痛苦,那麼就是惡業。要你'諸惡莫作',不是因為這違反了佛陀的意願,而是因為人們本就不願痛苦,那麼就不要造下痛苦的因。”

在解釋“眾善奉行”這句偈頌時,達賴喇嘛尊者又說:這就是要你去盡力做那些,可以讓自己獲得真正快樂與利益的事情。總之所有善惡的關鍵,都在於發心,不能僅僅從外部的行為來界定,所以才要“自淨其意”,如此歸納佛教,非常簡單明了。

今天的法會上,“達蘭薩拉介紹佛法小組”一位年長學員,在尊者與年輕學生面前分享了加入佛法學習班後,觀念產生的改變。他說自己從前以為只要念經持咒、朝聖磕頭就足以獲得巨大的資糧,但是在佛法學習班開始真正嘗試去理解經文的含義、學佛的目的後,不論是頌經、磕頭還是貢淨水時,都會懂得去思考其背後的意義,去思考眾生的利益福祉,在改變內心方面受益匪淺。

達賴喇嘛尊者聽後誇讚這位老人的感悟,並鼓勵大家都要對自己學佛的終極目的,有正確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