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佈於:2015-12-16

德拉敦 - 流亡藏人在印度的另一個家


  

『國際西藏郵報2015年12月15日達蘭薩拉報導』德拉敦- 世界各地的人們皆了解、由於中共悲慘和毀滅性的入侵西藏,迫使流亡藏人散居世界各地。印度,一直是接納與善待西藏難民的友善國家。自1960年的印度總理尼赫魯到現任總理納倫德拉.莫迪,西藏人民在十四世達賴喇嘛尊者的努力不懈與指導之下,心靈富足、感恩地維護西藏的命脈。

位於印度北阿坎德邦(舊稱北方邦)的德拉敦,一直是西藏難民另一個家;也聚集許多的藏人聚居,像達蘭薩拉、拜拉庫比、孟各、西姆拉、馬納里和德里一樣。貢噶女士表示說,「聚居來自不同宗教和文化背景人們的德拉敦,是藏人真正的寄居地,當地群山圍繞、寒冷的冬日和優美的森林,不免讓我們想起在西藏的家園。」根據我們進行的一項小型調查工作,藏人散居在當地三座人口最多的定居點,分別是德吉林、克萊門鎮和拉吉普(Rajpur)。

1. 德吉林:
德吉林被視為在印度的一個主要西藏定居點。坐落在這個地區的薩哈思扎哈拉(Sahastradhara)路,為沒有在德拉敦定居的藏人、以及不丹的藏人,在1981年成立。據當地人表示,「上高地和丘陵地屬於不丹的居民,這個地區以『雷龍之國』〔雷龍(འབྲུག་)是龍的一種,為不丹的民族象徵〕著稱,而其他地區則屬於西藏人民。」過去,定居者的主要生計仰賴於製造和販售稱為「sapten」的藏毯傳統工藝品,被稱為「pangden」藏人婦女豐富多彩的圍裙,以及單肩包和幾種像是毛衣、襪子、帽子等羊毛織品。不過,隨著時間的流轉,定居點的生活產生變化,他們開始投入像是厚毛衣和夾克的企業,將產品運輸前往印度一些城市如齋浦爾、克什米爾、古吉拉特、德里和古爾岡等地販售,此類型屬於季節性的業務,主要是冬季。其他季節的收入包括經營餐館,夏天則是比較不工作的季節。作為每一個源,兩戶人家投入生產糌粑(藏人主食),高度種植作物和果園,並在附近種植少數的包心菜等蔬菜。

教育設施:
教育設施,包括兩所迷你學校,其中一所是幼兒園,另一所是到10年級標準課程的小學。

醫療設施:
共有兩家醫院,其中一家是傳統藏醫院,另一家是現代醫院。

寺院:
很明顯的某個地方在一座寺院周邊,因為宗教、傳統習俗和持咒念誦,就有藏人聚居一起。因此,依據實地調查,德拉敦德吉林藏人定居點有三座寺院;思齊(音譯)寺和薩迦順尼寺等。

2.克萊門鎮:
克萊門藏人定居點是德拉敦另一座藏人聚居處。遠離擁擠的城市德拉敦,克萊門是這個地區的城鎮。克萊門鎮是主要的旅遊景點,不但擁有美麗富饒的佛教寺院,也有佛像和佛塔。

醫療設施:
克萊門藏人定居點有另一家傳統的藏醫院,也有一家現代藏醫院。

教育設施:
這裡有一所附宿舍的學校,而另一所學校正在建造當中。

3. 拉吉普藏人定居點:
根據秋登先生說,「過去,在拉加普的藏人必須付租金,所以他們的生計仰賴西藏婦女會所成立的傳統藏毯工廠。一直以來,他們之中許多人必須付租金,所以西藏政府為了他們在橫過馬路的薩哈思扎達拉成立一座新的拉吉普定居點。」知名的薩迦寺即位在拉吉普路上,薩迦高等教育學院( SakyaCollege)是在馬蘇里路上,尼寺則位在德吉林藏人定居點。

除了北阿坎德邦這三座藏人定居點之久,也有許多藏人居住在德拉敦地區的赫貝普(Heberpur)、拉罕德普(Lakhandpur)和曼都瓦拉(Manduwala)。還有蘇拉庫也有西藏中央學校(SOS VTC),許多藏人青年在學校接受教育養成,成為服務社會的重要角色。

從此,在喜馬拉雅山脈壯麗的美景和寧靜環抱下的德拉敦地區,是流亡藏人在印度的另一個家外之家。據貢嘉先生說,「這裡是感恩地,每一位定居者每一天都有滿滿祝福與賓至如歸的感受。我真的覺得這樣遍及印度的珍貴定居點,沒有讓我們感到作為難民承受的嚴重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