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佈於:2023-03-15
臺灣前副總統呂秀蓮(中)在臺北舉行的和平集會上。 CHIANG
YING-YING/ASSOCIATED PRESS
臺灣臺北——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三個月後,臺灣前副總統呂秀蓮向記者提了一個極不受歡迎的想法。她說,中國大陸和臺灣應該形成一個經濟融合的共同體,就像歐盟一樣,但在政治上保持獨立。她稱之為“一個中華”(One
Zhonghua)——“中華”一詞意指文化、民族或文學意義上的“中國”,但有別于政治意義上的“中國”。這種說法是對中共主張的一種視而不見,即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一個中華”並不是一個新概念。幾十年來,海峽兩岸的學者、社論和低級別官員一直鼓吹,建立共同體或由獨立的中華諸國建立聯邦是解決臺灣困境的方法。但當俄羅斯軍隊入侵烏克蘭時,這一說法再次浮現。
臺灣在野黨國民黨副主席夏立言上個月告訴我:“臺灣人民第一次意識到戰爭是真實存在的。”他剛剛結束對中國大陸的一次罕見且有爭議的訪問——這次訪問旨在改善在大陸工作的臺灣人的生活境況,並結識中國負責臺灣政策的新領導。他對共同體的想法持懷疑態度,但表示“任何能夠維持現有生活方式並避免衝突的提議都值得探討”。
當然,一個中華是個幻想。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認為臺灣是一個反叛的省份,他不願意做任何讓臺灣保持完好主權的事情。事實上,如果有必要,預計中國將宣佈加快在必要時武力統一臺灣的時間表。在海峽另一端的臺灣總統蔡英文堅定地主張臺灣擁有決定自己命運的權利,並拒絕任何帶有與中國聯合意味的做法。
然而,“一個中華“宣傳運動卻觸及了臺灣與中國應該保持怎樣的關係這一未解之謎的核心。民意調查顯示,絕大多數臺灣人希望保持未聲明但事實上的獨立現狀。但在最近的一項調查中,大約40%的人也表示他們希望與中國建立更好的經濟關係,相對較少的人表示應該減少經濟關係。據估計,大約有100萬至200萬臺灣人——占該島總人口的近10%——在大陸生活和工作。
隨著美國和中國之間的競爭升溫,許多臺灣人都在問自己,怎樣才能保住他們極具創新和繁榮的開放社會。他們是應該準備像烏克蘭那樣開戰,還是應該努力敲定協議以避免衝突?臺灣選民如何回答這個問題,將決定誰能贏得明年1月的臺灣總統選舉——以及島上羽翼漸豐的民主會走向何方。
對於目前執政的民進黨來說,避免戰爭的最好辦法是加強與美國的關係,購買足夠的武器,讓中國不敢貿然入侵。這些天,外交部長吳釗燮在他辦公室的顯眼位置放著一面烏克蘭士兵簽名的烏克蘭國旗,旁邊是基輔市長送給他的兩副拳擊手套。去年12月,政府宣佈將義務兵役期從四個月延長至一年。
然而,臺灣不是烏克蘭。在政治上,它不被聯合國承認為一個獨立的國家。實際上,如果臺灣被封鎖,這個島嶼將在大約八天內耗盡天然氣。中國經濟雖然面臨著重大挑戰,但仍比俄羅斯經濟規模更大、更多樣化、更具吸引力。在入侵前夕,俄羅斯軍隊的規模大約是烏克蘭的四倍。今天,中國軍隊的規模是臺灣的近12倍。
不管臺灣人是否承認,臺灣的繁榮一定程度上是因為它是通往世界最大市場的門戶。在臺北的一家夜店,我結識了一位迫不及待想在上海再次舉辦活動的演唱會主辦商,他在那裡賺得更多,還有一位名叫Brazy的尼日利亞裔英國女說唱歌手,她來臺灣學習用普通話說唱,希望她的歌曲能在中國走紅。
這些天來,一種不確定的感覺籠罩著臺北。與我交談過的人幾乎都不相信臺灣能夠在沒有美國軍隊直接介入的情況下經受住打擊。比爾·斯坦頓是一位退休的美國外交官,他曾領導相當於美國駐臺北大使館的機構,還在天安門廣場大屠殺期間在北京任職,他告訴我,他小時候曾被欺負過,因此他會為臺灣挺身而出:“他們塊頭小,容易被欺負,”他說。“我認為我們都需要為這個小傢伙挺身而出。”
在過去一年左右的時間裡,拜登總統曾四次發誓要這樣做,部分原因是保衛臺灣被視為保衛日本、韓國和國際航運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美國的政策一直故意含糊其辭,不明確在臺灣發生危機時美國將提供什麼支持。臺灣社交媒體上充斥著美國人最終會拋棄他們的警告。
還有一連串涉嫌間諜的逮捕行動,其中包括一名臺灣軍官,據報導,他接受了賄賂,讓他在收到命令後投降。
近日,曾是特朗普政府國家安全委員會幕僚的馬特·波廷格在臺北發表了鼓舞人心的講話。“高昂的保家衛國的戰鬥意志可以成為保衛和平的一種威懾力量,”他在用普通話發表的演講中建議道,他在演講中引用了烏克蘭的教訓。“高昂意志是需要培養的。”
對民進黨來說,這種高昂意志包括將貿易從中國轉向日本、澳大利亞、新西蘭和美國,這是一個稱為“南向”的政策。
在臺灣利潤最豐厚的電腦晶片行業,這種做法可能會奏效。但養魚戶和果園主懷疑購買該島約42%出口產品的中國市場能否被取代。去年夏天,中國禁止進口臺灣石斑魚和蓮霧,導致一些農民改變了立場。“我們當然希望臺灣獨立,”一位果園主對前文化部長龍應台說。“但代價是什麼?”臺灣官員誓言要為這些魚找到新的市場,或者在國內消費。在臺北,副外長在一場精緻的午餐宴席上掀開一盤鮮美的菜,宣佈:“這是我們的自由魚!”
國民黨副主席夏立言告訴我,他在最近訪問中國時曾要求取消對石斑魚的禁令。他說,中國官員表現出願意合作的姿態,並說他們歡迎臺灣漁業協會代表團幾天後到訪。如果中國最終解除禁令,這將支援國民黨的說法——該黨知道如何與中國打交道。
國民黨一直主張與中國進行經濟融合。該党的根源可以追溯到1949年與中國共產黨的內戰中失利、逃到臺灣重整旗鼓的國民革命軍。國民黨官員最初以軍事獨裁的方式統治臺灣,銘傳大學一位教授告訴我,他們非常執著於反攻大陸的夢想,以至於往往禁止現役士兵結婚,因為擔心他們會分心。臺灣最接近“一個中華”的時候,是在2008年至2016年國民黨總統馬英九執政期間。當時他與中國大陸簽署了大量協議,包括一項親密友好的貿易協定,允許許多臺灣商品以低關稅在中國大陸銷售,而中國大陸卻沒有對等的准入待遇。這項協議目前仍然有效,而且被視為對今天的臺灣經濟至關重要。
但第二項側重於服務業的貿易協定有些過分了。由於擔心臺灣與中國大陸走得太近,“太陽花運動”的抗議者在2014年佔領了立法院大樓,並推動了兩年後國民黨被趕下臺。
民進黨在2016年大選中獲勝後宣佈了一些改變,強調了臺灣人身份的獨立性,縮小了護照上“中華民國”字樣的大小,同時讓“臺灣”更加突出。臺北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主任游清鑫說,認為自己是臺灣人的人數從1992年的17.6%增長到2022年的60.8%。
年輕的活動人士對呂秀蓮兜售“一個中華”感到失望。她曾因試圖將民主帶到臺灣在獨裁統治下入獄五年。
“呂秀蓮的提議實際上已經非常過時了,”曾是抗議活動領導人的民進黨副秘書長林飛帆說,他現在是民進黨智庫新境界文教基金會董事。從2019年開始,中國對香港的鎮壓打消了一切疑慮,人們認為中國肯定一有機會就會廢除臺灣的政治制度。
“中國民族主義者(或他們的辯護者)能別再說什麼中華嗎?”臺北進步主義活動的記錄者丘琦欣去年8月在《破土》雜誌上發表的一篇文章以此為題。他在Twitter上表示,像呂秀蓮這樣現年78歲的人“該退休了”。
然而,對於臺灣的老一輩人來說,身為中國人的觀念仍然擁有深厚的文化力量。前文化部長龍應台告訴我,自從中國在西元前221年統一以來,許多中國人都抱有這樣的想法,即中國人應該在同一個統治者治下團結共處。
那些試圖脫離皇帝的人從來不能長久。“在有記載的幾千年歷史中,臺灣是中國人的第一個開放社會,”她告訴我。“這是個奇跡。我們如何生存下去,這將是另一個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