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佈於:2023-01-20
達賴喇嘛尊者在首屆查圖維迪紀念講座開幕式上致詞
2023年1月21日 攝影/Tenzin Choejor/達賴喇嘛辦公室
西藏精神領袖第十四世達賴喇嘛尊者,於1月21日在印度首都新德里的印度公共行政學院出席了「首屆查圖維迪紀念講座」開幕式,並就「慈悲心」和「非暴力」為主題發表了講話。
在達賴喇嘛尊者蒞臨新德里的印度公共行政學院時,受到查圖爾維迪家族成員、印度公共行政學院院長特里帕蒂(SN Tripathi)、尼赫魯紀念博物館和圖書館副館長米甚拉(RK Mishra)等政要的迎接。
達賴喇嘛尊者在抵達會場後,首先參加了點燈儀式,為此次活動揭幕。印度公共行政學院院長特里帕蒂、阿圖林德拉·納特·查圖維迪(Atulindra
Nath Chaturvedi)、阿蒂爾·納特·查圖維迪(Aatil Nath Chaturvedi)相續致詞歡迎達賴喇嘛尊者蒞臨。隨後邀請達賴喇嘛尊者向與會各方代表發表講話。
達賴喇嘛尊者在致詞時表示:“當我在西藏的時候,我了解了古印度思想的各個方面。後來我作為難民來到這個國家,成為印度政府的客人,並在這裡度過了我生命中的大部分時間。在這段時間裡,我開始欣賞古印度思想中的「非暴力」和「慈悲心」等理念。人類需要真正的實踐這些理念。
雖然我沒有機會親自見到聖雄甘地,但我有幸見到尼赫魯總理、英迪拉·甘地夫人和拉爾·巴哈杜爾·夏斯特里等印度的傑出人士。通過與他們交談,我對他們產生了由衷的敬佩。印度是一個民主國家,一個許多宗教傳統在世俗主義理念下共同生活的國度,這非常好。”
尊者進一步表示:“但我只是作為一個普通人來表達我對他們的敬佩。當前,我正在致力於促進「非暴力」和「慈悲心」理念,我們作為人類都是一樣的。我們以同樣的方式出生,我們因為母親的慈悲而生存。作為人類,富有慈悲心是我們的天性。我們是社會性動物。我們依靠我們的社區生存。因此,我們反過來支持這個社區並推而廣之。當前全球80多億人都必須學會共同生活。
當我們談論「非暴力」和「慈悲心」時,我們想到的不是我們之間的差異,而是我們相同的方式。在有「慈悲心」的地方「非暴力」自然而然的就會產生。當你內心有「慈悲心」時,它給你內在力量和自信。在此基礎上,你可以把其他人類視為你的兄弟姐妹。
把人分為「我們」和「他們」的做法已經過時了。相反,我們應該從「慈悲心」和「非暴力」的角度來看待他們。如果我們培養這種寶貴的「慈悲心」思想,我們將擺脫恐懼、憤怒和仇恨。我們會睡得很香,身體也會健康。
我的一生一直很困難,但困難為我帶來了將這些內在價值觀付諸實踐的機會。只從狹隘的角度思考,糾纏於我們的民族、意識形態或宗教身份是愚蠢的做法,因為作為人類,我們都是一樣的,我們必須共同生活。當我想到查圖維迪時,我記得他也非常推崇「慈悲心」和「非暴力」的理念。我現在已經87歲了,但我看起來比較年輕,因為我有平靜的心態。儘管如此,擁有迷人的外在形像還不如揭示諸如「慈悲心」等內在美重要。”
隨後,達賴喇嘛尊者回答與會者的提問。尊者表示:“具有物質主義觀點的現代教育往往主要來自西方。如果今天的教育要把人培養成擁有真正的慈悲理念,就需要與古印度思想的內在價值相結合。物質進步帶來了許多好處,但它們不應該以犧牲內在的和平和內在的力量為代價。”
尊者進一步指出:“當前人們必須考慮整個人類一體性的時候了,而不僅僅是這個或那個國家。在21世紀,面對氣候變化所帶來的後果,我們不能只從單個國家的角度考慮問題,我們必須學會共同生活。全球變暖的嚴重性意味著我們必須討論我們能做些什麼,我們能做些什麼來保護這個世界的自然生態。”
在談到如何保護環境時尊者建議:“我們必須提醒自己人類也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我們的生命依賴於自然。”
在被問及尊者是否生氣時,尊者指出,作為一個學習過寂天菩薩所著的《入菩薩行論》和修行慈悲心的人,很少會生氣。尊者進一步否認「慈悲心」是弱點的源頭,使人容易被他人嘲笑和利用。尊者重申,利益自己所在的社區也是利益自己的方式。並強調他最欣賞來自西藏和喜馬拉雅地區的人們的一點是,他們普遍都有互相幫助的熱情。
當被問及如何積極利用人工智能時尊者指出,無論現代的機器有多先進,它們在模仿人類思維方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當被問及一位尊者認為是今天的年輕一代人榜樣的人時,尊者指出,我真正欽佩的人是龍叔菩薩。雖然他出生在古印度,但他所教導的是如何清楚地進行思考。他是一位真正把佛陀對他的弟子的忠告放在心上的人。正如佛陀釋迦牟尼所言「比丘與智者,當善觀我語,如煉截磨金,信受非唯敬。」我尊重所有的宗教傳統,但佛法的獨特之處在於,它鼓勵我們通過觀察產生正信。”
在達賴喇嘛尊者回答與會者的提問後,主持人阿米塔布·蘭詹感謝尊者所開示的「慈悲心」和「非暴力」等內在價值觀能夠為人們帶來內在的力量和心靈的平靜。查圖維迪的次子阿瓦寧德拉·納特·查圖維迪(Avanindra
Nath Chaturvedi)向尊者敬獻了一份紀念品。最後,尼赫魯紀念博物館和圖書館副館長米甚拉博士致感謝詞。(編譯/責編:蔣揚)《西藏之頁》首發,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