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佈於:2022-02-14

奧運選手不敢發聲批評 北京打造"一言堂"冬奧?


奧運選手不敢發聲批評 北京打造

  

批評中國的德國雪橇女將蓋森貝格爾,在北京冬奧奪金後被問及對中國人權的看法時表示,會等離開中國後再對此發表評論。(路透社圖片) 


 對中國曾公開進行批評的德國雪橇女將蓋森貝格爾,在北京冬奧奪金後被問及對中國人權的看法時表示,會等離開中國後再發表評論。與此同時,中國微博封帳號、狂刪四萬多個涉及批評運動員的留言,學者質疑北京控制輿論,打造“一言堂”的冬奧。

有“雪橇女王”之稱的德國運動員納塔莉·蓋森貝格爾2月8日在女子單人無舵雪橇(Luge)摘金,創造冬奧三連霸的紀錄。她在9日的記者會上被問到冬奧開幕至今尚未有人提及中國的人權議題,是否對此感到意外?蓋森貝格爾回答,會不會對人權發聲,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

蓋森貝格爾還說:“必須小心注意發言的時間點與地點。”、“等我回去(德國)時,可能有更多的事要說,但在這裏我不會發言。”

從國籍到特權翻牆 “冰雪公主”谷愛凌遭檢視

北京構建對抗民主世界的統一戰線?冬奧後國際秩序一探

不擇手段贏?北京冬奧中國選手小動作頻惹議

德國金牌雪橇女將:離開中國纔會評論中國

蓋森貝格爾曾在去年11月批評中國賽道測試活動的條件,並猶豫是否飛往北京參賽。她奪金後在中國發言轉趨謹慎,也令外界探究她“自我審查”、“噤聲”的原因。

北京冬奧4日開幕,20日閉幕。蓋森貝格爾預計3天后離開。

臺灣人權工作者黃怡碧接受自由亞洲電臺採訪表示,畢竟她人正在中國,有人身安全考量。

黃怡碧說:“如果她在中國談,會不會變成另一個彭帥?會不會變成任何一個在電視上被強迫認罪的外國人?” 


 每日郵報》聲稱,彭帥在北京接受外媒訪問時,明顯有一男子站在房內監視着彭帥的一舉一動。有臺媒稱爲“背後靈”。世界女子職業網球協會(WTA)主席賽門(Steve Simon)就擔憂彭帥“隱藏恐懼”。訪問彭帥的法媒《隊報》總編自爆彭帥受訪時“無發言或行動自由”,讀者有權不相信。(擷自英國《每日郵報(Mail Online》網頁)


 黃怡碧提到,當年瑞典籍人權活動家彼得·達林(Peter Dahlin)聲援中國維權律師,在北京被抓,也曾在央視電視認罪。他是爲了和同事趕快脫離中國控制,才選擇在電視上認罪。他也是離開中國才召開國際記者會。黃怡碧認爲,就她個人想法,賽前批評中國還敢去中國參賽,就已令她敬佩。“我覺得不配合就非常了不起,不同流合污,在這事上就非常足夠”。

臺灣國際法學會副祕書長林廷輝接受自由亞洲電臺採訪也說,很多運動員應該出發前都被交代,到中國儘量不要講跟政治有關的事情。

學者:奧運與政經利益掛勾 成爲北京鉗制各國言論自由籌碼

林廷輝說:“舉辦奧運的目的是取代戰爭,爲了世界和平,但奧運精神到北京一舉辦就走樣。
很多媒體報導國際奧委會成員賺了不少錢,有些有律師的生意、有些跟運動有關的生意,副主席跟中國經商關係蠻複雜的等等。現在的奧運已經跟商業、跟經濟掛勾,中國就是用經濟當籌碼,鉗制各國的言論自由,這場奧運舉辦的沒有那麼光釆。”

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立陶宛等數個國家以中國政府在新疆、西藏、中國境內犯下種族滅絕、侵害人權事件爲由,外交抵制北京冬奧,不願派出政府官員出席。中國則否認相關指控。

《紐約時報》以《發聲還是沉默?中國人權問題讓冬奧會運動員陷入兩難》爲題的報道引述人權觀察中國部主任索菲·理查森說,大約有20多名運動員聯繫了她,討論北京缺乏言論自由,詢問他們可以說什麼或做什麼,他們擔心當局的反應。

紐時:運動員陷入兩難

紐時報導指出,運動員們陷入兩難,活動人士敦促他們疾呼關注人權,國際奧委會卻限制他們在什麼場合可以說什麼。彭帥指控高官性侵疑雲使問題更緊迫。開幕前中共官員還警告說,運動員不僅要遵守奧運會規則,還要遵守中國法律,須爲自己的言論負責,被認爲製造寒蟬效應。一些國家也警告運動員仗義執言存在潛在的法律風險,無論是來自國際奧委會還是中國的司法系統。 


 人權觀察中國部主任索菲·理查森(法新社) 


 《奧林匹克憲章》第50條規定,禁止運動員或其他參與者在奧林匹克賽事中進行“政治、宗教或種族宣傳”。近期放寬規定,允許運動員在奧運村和周邊地區、社羣媒體網站表達自己的觀點。不過,仍然不能在比賽時或頒獎典禮上發表意見。

林廷輝分析,《奧林匹克憲章》第50條是避免各國選手來自不同種族、宗教、文化,因歧視性、攻擊性語言,跟政治掛勾,造成選手之間不愉快,甚至大打出手,奧運本來就避免政治介入。

但林廷輝說:“中國舉辦奧運濫用這個限制鉗制選手言論自由,把奧運變成‘一言堂’,這是很諷刺的現象。奧運原本是不希望因爲政治造成選手分裂,要和平相處,以體育賽事替代戰爭解決問題。中國誤用、誤解這樣的作法,反倒中國用了政治舞臺舉辦這樣的運動賽事。
先把舞臺設定爲對自己有利的政治場域,再開放運動賽事,倒果爲因的作法,令人非常啼笑皆非。”

黃怡碧呼籲任何在中國主辦國際賽事的單位應正視此問題,奧委會應重新修改章程,更詳細訂出人權條款,而不是每次讓運動員在第一線承擔責任和風險。

北京透過標籤氾濫、封號刪文 控制海內外網路輿論

北京在冬奧前就啓動打壓、管控海內外對北京冬奧相關輿論。法新社曾報導,去年十二月起就有至少8名人權活動者和學者的微信帳號遭到限制甚至封鎖。包括北大教授賀衛方、清大教授郭於華、北京作家章詒和、資深記者高瑜等。也有網路安全公司警告選手,注意在中國遭數字監視的風險。


 2022 年 2 月 8 日,在北京延慶區,一名警察在冬奧會奧林匹克酒店周圍的圍欄旁守衛。
(美聯社照片)


 過去接受媒體採訪的一名中國評論員就表示,冬奧期間被嚴管、電話有人監聽,很敏感,要“休眠”、“潛水”一段時間,因此不接受自由亞洲電臺採訪。

日前有人權捍衛者在推特上以“#種族滅絕運動會”(#genocidegames)主題標籤發起抵制北京冬奧後,卻見該主題標籤海量冒出親中帳號的新推文。《華爾街日報》引述學者指出,近三個月自動生成的大量親中帳號刊登一堆像是垃圾郵件的推文,多達逾十三萬加了“#種族滅絕運動會”主題標籤,其中六十七%已無法讀取。學者分析北京意在操作“標籤氾濫”以削弱、淹沒杯葛冬奧聲浪。

除了利用外國社羣媒體以人海戰術轉變話語權,中國還禁止在微博攻擊運動員。微博官方九日呼籲不要攻擊運動員,自稱根據“微博社區公約”相關規定,共計清理違規微博四萬多條,及八百多個帳號,並視程度採取至少卅天且無上限的禁言處置。

6日中國籍滑冰選手朱易出現2次嚴重失誤成績墊底,微博出現標籤“朱易跌倒”,曾遭中國網友出征言語霸凌。

小粉紅違逆奧運和平精神 令北京大外宣打折扣

林廷輝分析,中國爲突顯北京有能力舉辦二次奧運,代表中國人民物質生活水平提升。但長期培養網軍、小粉紅,卻發現冬奧期間網上攻擊運動員聲浪已超乎控制範圍,使得奧運失去焦點。

林廷輝說:“網民透過言論批評自己的選手和他國選手,造成國家之間的衝突,以及在大外宣上大打折扣,這也是爲何中國政府官員要緊急刪除言論。可說是自食惡果、適得其反。”

林廷輝提到,北京刻意趁冬奧滑雪熱發佈《中國冰雪旅遊發展報告2022》,想將新疆打造爲“冰雪樂園”,並刻意安排維吾爾族選手在開幕式上做最後一棒火炬手,更突顯他們對新疆所謂再教育營、種族滅絕政策“洗白”的用意。如果中國像官方所說,沒有違反人權的做法,那麼北京只要開放外國媒體、旅客自由到新疆、西藏採訪旅遊,就可消除外界對中國打壓人權的疑惑。(自由亞洲電臺記者夏小華 臺北報道 責編
許書婷 申鏵 網編 瑞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