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佈於:2022-01-12
疫情與人權 北京"雙奧之城"的壓力與陰影
變種病毒奧密克戎攻陷鄰近北京的天津市後,爲北京冬奧的舉辦增添壓力。北京冬奧組委會1月11日表示,中國如期舉辦賽事的決心“堅定不移”,冬奧“泡泡”的“閉環式管理”也運作順利,北京在賽事期間“不會封城”。但除了疫情,中國還面對迫害人權的指責,中國能辦好這次的冬季奧運嗎?
冬奧在即疫情升溫 北京“泡泡”措施面臨考驗
天津爆發奧密克戎疫情 北京冬奧組委:情況可控
北京冬奧採閉環管理 奧密克戎病毒仍是挑戰
還有二十三天,北京將成爲史上第一個舉辦過夏季與冬季奧運的“雙奧之城”。
但從北京故宮、慕田峪長城到北海公園,北京冬奧組委會官網上宣傳行銷北京的友善美好,來自世界各國冬奧選手,是無法親赴現場感受參觀的。
北京冬奧組委會已經於1月4日啓動閉環管理,也就是在這次冬奧的三大賽區北京、張家口和延慶三地舉行的所有比賽,都會在封閉狀態中舉行。
《紐約時報》報道,上千名的運動員、教練、團隊行政官員、奧運工作人員、承包商、志願者和記者,將在整個奧運會期間與外界隔絕。比賽場地、酒店和其他運動員住地、媒體設施和交通網絡也都在閉環的“泡泡”內,也就是外人進不去,裏面的人出不來。
消毒人員1月10日現身北京2022年冬季奧運會媒體中心(路透社)
報道認爲,這是比去年東京夏季奧運更嚴格的防疫措施。
對已經有三十年採訪體育新聞資歷的人民日報主任記者汪大昭來說,確實是前所未見的,例如這次賽前介紹或新聞發佈會,就已經採取網絡線上雲採訪了。
“我從來沒有采訪過疫情下的奧運會,我也從來沒有遇過這樣的情況,當然,這樣是爲了減少面對面的接觸,但這確實也對採訪工作來說不太方便。”汪大昭告訴本臺。
閉環泡泡極端防疫 各國運動員體驗中國式管控
在閉環管理下,運動員和各國記者接受一樣的防疫規格。參加冬奧的所有人都得接種過疫苗,想選擇醫療豁免的,得在比賽前隔離二十一天,而進入閉環管理的泡泡中後,每人每天都將接受新冠檢測。
法新社引述駐北京外交官的話說,北京冬奧會的防疫管控措施“太過極端”,他們擔心,這根本無法向閉環泡泡中自己國家的選手與國民提供協助。
而研究批判性體育理論(Critical Sports Studies)的陶森大學(Towson University)運動管理學系講師孫又揆(Daniel Sun)接受本臺訪問時就說,在疫情下參與北京冬奧的各國選手,要面對的心理壓力是多重的,並不輕鬆。
“尤其是對西方國家的運動員來說,在自己的國家時、他們沒有什麼嚴格限制,但當他們到了北京參加奧運,等於是處處被中國主辦單位限制與監控行動自由,這當然對運動員的心理會有一些影響,這是不是會造成一些反彈、或是訴苦的情況出現?這都會爲賽事的舉辦增加不確定性。”孫又揆分析。
活在嚴格管理與監控下,經歷這兩年的疫情以來,中國人民有更深刻的感受,就更不用說在西藏與新疆地區,藏人與維吾爾人長期面臨的針對性壓迫。
美國陶森大學(Towson University)運動管理學系講師孫又揆(Daniel Sun)在接受本臺訪問時表示,在疫情下參與北京冬奧的各國選手,要面對的心理壓力是多重的,並不輕鬆。(陶森大學官網截圖)
運動員的抉擇
美國因爲新疆人權問題對這次北京冬奧採取外交抵制,“五眼聯盟”的成員國跟進。
而即將現身北京冬奧舞臺的美國花式滑冰選手勒杜克(Timothy LeDuc)出發前也對《今日美國》(USA Today)說,“我們都知道發生在維吾爾人身上可怕的事情,我在某個地方讀過報導,那裏有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最大的集中營’,在我們眼前上演的是迫害人權的行爲。”
勒杜克是罕見公開爲新疆問題發聲的美國冬奧代表團選手,但勒杜克也坦承自己對新疆的狀況無能爲力,而身爲“非二元性別者”的運動員,外界也拭目以待中國官方媒體屆時的報導會如何介紹勒杜克。
非二元性別者拒絕承認自己是男是女,他們也不是跨性別者,這一族羣要求自己以第三人稱被書寫成“他們”(they),而非他或她。
勒杜克在美國國內也是勇於批判美國自身性別壓迫的知名運動員,這次,勒杜克是以男選手的身份、和女搭檔出賽。
美國花樣滑冰選手勒杜克(Timothy
LeDuc)(下)對《今日美國報》說,“我們都知道發生在維吾爾人身上可怕的事情,我在某個地方讀過報道,那裏有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最大的集中營’,在我們眼前上演的是迫害人權的行爲。”(美聯社圖片)
孫又揆就說,屆時運動員在頒獎臺上或是接受訪問時發言,會怎麼表達自己的意見與看法,這對中國政府來說,屆時會怎麼處理,都是考驗。
去年舉辦夏季奧運的日本,在賽事期間仍難免出現選手染疫的狀況,而這次在閉環泡泡中辦冬奧的北京,真能做到泡泡中“零感染”、通過奧密克戎這波流行的考驗?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日前視察冬奧場館時說,他的期待是:能“順利舉辦即成功”。(記者:鄭崇生 責編:梒青 網編:洪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