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佈於:2018-04-11

印藏專家探討印度與西藏的歷史關係


 印藏專家探討印度與西藏的歷史關係

  

由藏人行政中央主辦的“印度與西藏:歷史 – 友好往來;當今 – 休戚與共”研討會,於4月2日在印度首都新德里印度國際中心召開,包括藏人行政中央前首席部長桑東仁波切,印度 – 西藏自治委員會創始成員,松迪基金會亞太事務研究所所長瑪德赫利松迪博士,印度議會前議員卡皮拉·瓦齊恩博士和藏人行政中央司政洛桑森格博士等印藏專家學者出席了會議。

圖:藏人行政中央前首席部長桑東仁波切在研討會上致詞 2018年4月2日 照片/Tenzin Phende/DIIR

4月2日,作為藏人行政中央發起的“感恩印度”系列活動的一部分,“印度與西藏:歷史 – 友好往來;當今 – 休戚與共”研討會,在新德里印度國際中心召開。印度作家,電影製作人兼總監,印度普世責任基金會創始人拉吉夫·梅赫羅特拉先生主持了該研討會。

拉吉夫先生在研討會開幕儀式上強調,目前印度和西藏的關係是建立在古老傳統文化的基礎之上他表示:“我們更應該感謝的是西藏,感謝流亡藏人的‘感恩印度’活動。在另一次會議上,有人將流亡藏人稱為印度的貴賓。但我認為藏人對於印度而言遠不止於此,藏人就像我們印度這個大家庭中的一員。”

“雖然流亡藏人社區非常小,但他們的存在,以及對我們的影響也是值得感謝的。因此,我在此感謝所有流亡藏人。但是首先我要特別感謝的是達賴喇嘛尊者,因為尊者體現了人類最高的精神價值,我經常想到,當年耶穌和甘地還在世的時候,也有相同的物理空間和精神影響力。因此,我們很榮幸的是,這種精神因為尊者目前在印度還保持著“。

“在此,請今天出席會議的桑東仁波切教授和洛桑森格博士,接受我們的最深切的感謝。”

藏人行政中央前首席部長桑東仁波切在開幕致辭中指出,印度和西藏之間的關係不僅僅限於一般的關係或紐帶,而是基於千年來彼此間宗教與文化的交融。

桑東仁波切表示:“關係和紐帶翻譯為印度語為Bandhan(譯音:班丹),意味著捆綁或義務。我認為,印藏間的關係不是一種義務,我們的關係是深厚的友誼,關愛和兄弟情誼。就目前的政治,經貿,福利和雙邊關係而言,可以說印度和西藏之間並沒有這種關係。因為任何的雙邊關係都在平等協定的方式存在。

“印度一直是藏人的古如(上師),西藏為切拉(弟子)。達賴喇嘛尊者經常將西藏與印度的關係描述為上師和學生,以及難民和避難之間的關係。自寂護論師(寂)和蓮花戒大師(蓮花戒)將佛教傳入西藏後,雪域西藏的眾生就成為了印度偉大上師的門徒“。

為了凸顯印度與西藏之間根深蒂固的上師與弟子間的關係,仁波切強調:“為了真正地傳播印度上師的論典,西藏的學者們用了超過250年的時間翻譯古印度佛教經典,他們對此撰寫了大量的論疏。藏人將古印度的文明和知識陸續傳入雪域西藏,一直到12世紀末。“

桑東仁波切還強調,在西藏保存下來的佛教傳承是最正宗的,藏人從這些傳承中受益匪淺。

仁波切表示:“古代西藏的學者完美無瑕地翻譯了大量古印度文獻。由於印度大師們和西藏學者的加持,使得西藏現存108卷”甘珠爾“和120卷”丹珠爾“。世界各地的佛教徒今天正在關注和研究這些經典“。

桑東仁波切請專家學者關注達賴喇嘛尊者有關恢復古印度智慧的崇高願景,尊者認為印度不僅僅是西藏的上師,而且也是一位可靠的,值得信賴的同伴。

仁波切指出,西藏的文化是印度文化遺產的延伸,因此西藏人有能力在印度恢復這一古老文化的價值。

在強調核武器在當今世界製造衝突和不信任的危機時,桑東仁波切重申了達賴喇嘛尊者的相關資訊,即復興古印度智慧將使年輕一代走向和平與非暴力。仁波切表示:如果藏人能夠恢復古印度智慧,它將進一步永久鞏固兩國延續千年的獨特關係。這樣不僅有利於印藏人民,也將會造福整個人類。“

桑東仁波切最後總結道:“如果復興古印度文化遺產,我相信印度人民將能為人類的福祉做出巨大貢獻。”

印度 – 西藏自治委員會創始成員,松迪基金會亞太事務研究所所長瑪德赫利松迪博士在致辭時,談到有關印度和西藏之間的共同願景。

瑪德赫利松迪博士表示:“我們可以看到,三代流亡藏人在印度成長,因此,引用已故松迪教授的話說,印度與西藏的共同願景從藏人流亡印度伊始就涉及到更廣泛的問題,其中包括人權,國際和平,佛教文化,喜馬拉雅生態,河流,裁軍和建立漢語關係的信心。這些並不在正式機構發佈出來的,但可能會根據當前的發展情況而起伏,但這些問題是非常值得關注的嚴峻問題。”

瑪德赫利松迪博士進一步指出,印度和西藏可以通過軟實力和銳實力,可以沉重的打擊中國在國際平臺上的新擴張主義的影響力。

瑪德赫利松迪博士引用美國著名政治學家的話說:“華盛頓一直在全力研判一個描述舊威脅的新術語。由全國民主基金會(NED)的克里斯多夫·沃克爾(Christopher Walker)和潔西嘉·路德維希(Jessica Ludwig)生造的“銳實力”(sharp power)一詞,指的是當今特別是中國和俄羅斯這種威權國家發動的資訊戰。

“在1989年天安門事件之後,中共已經連續向幾代人灌輸了強烈的仇外心理和民族主義思想,並成功的動員了海外華人。理論範圍之內,以致引起了國際社會的關注和猜疑。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中國的這種擴張和政治術語明顯的在快速形成當中。”

“在沃克爾和路德維格的全國民主基金會報告中,沃克爾和路德維希認為,中國和俄羅斯銳實力的壯大和優化,理當激發美國和其他民主國家的決策者重新審視它們的應對手段。他們對比了銳實力與軟實力,前者“突入,滲透,擊破目標國家的政治和資訊環境”,後者利用文化和價值觀的魅力增進一個國家的影響力。他們認為,民主國家不只必須“預防威權國家的有害影響”,還必須‘基於它們自身的原則採取遠為堅定自信的立場’。

瑪德赫利·松迪博士補充說:“澳大利亞查爾·斯特大學的克萊夫·漢密爾頓教授在他所著的“無聲入侵:中國在澳大利亞的影響力”一書中巧妙地描述了中國如何在澳大利亞大學,媒體等領域的滲透,以及來自中國大使館的慷慨捐贈和移民澳洲中國人公開表現出對坎培拉和北京的雙重忠誠。漢密爾頓的書籍出版後,成為中國強大力量的受害者,他的出版商艾倫和安溫在最初支持他的書籍出版計畫後退出,理由是遭到北京和澳大利亞境內的中國遊說團體的威脅和報復“。

瑪德赫利·松迪博士警告說:“所以從韓國到杜克蘭,澳大利亞(儘管還不到美國或格陵蘭),中國直接或間接地通過使用單一的歷史版本或發明與事實相違的‘假歷史’ ,企圖矇騙國際社會“。

作為中國過去與各國建立關係的例子,瑪德赫利·松迪博士引用已故的伊里亞德斯佩林來質疑中國過去與西藏關係的中文版本她表示:“例如,當中國人聲稱清朝統治西藏時,斯佩林指出當時中國也只是滿清帝國的一部分。考慮到中國會推翻這種邏輯,明天印度也可以以緬甸和印度曾經由英國統治的理由向緬甸提出要求!”

她最後強調:“印度和西藏的學者與國際上同行合作,致力於研究中國歷史和關注中國重申國際體系言論無論以哪種方式,民主世界和中國都明確地參與了思想的競賽中印度。和西藏都希望多黨民主和多元主義,反對一黨專制,而這種共同的關係對於面對未來持續或激烈的競爭將是重要的。而且這不僅是對戰略家和政治家的挑戰,也是對學術界的挑戰。”

隨後,印度議會前議員,印度國際中心主席高級官員卡皮拉·瓦齊恩博士發表講話,談到她與流亡藏人社會長達數十年的關係。

她在講述與流亡藏人社區的關係時表示:”我就是在流亡藏人社區遇到達賴喇嘛尊者從那以後,我無法將我收到的禮物,和達賴喇嘛尊者恩賜印度的珍貴禮物相比較“。

卡皮拉·瓦齊恩博士繼續表示:“是的,印度是給達賴喇嘛尊者和西藏難民提供了一些土地,一個小小的方便但是作為回報,達賴喇嘛尊者給了我們無與倫比的禮物,慈悲和利他的價值觀,這是印度歷史上最美好的一頁,印度政府和人民應該在這個重要的周年紀念日感謝達賴喇嘛尊者,讓我們發現了一個不同的印度,一個更真實的寶貴遺產。在此,我衷心感謝達賴喇嘛尊者和所有流亡藏人“。

“對於我們國家目前狀況而言,這是一個悲哀的反映,我們今天聚集在一起接受尊者和流亡藏人的謝意,而不是感謝達賴喇嘛尊者。”

“第十四世達賴喇嘛尊者從1959年年來到印度後,一直致力於復興古印度那爛陀的智慧。尊者已成為照亮我們的燈塔,具有所有最好的價值,幾百年來我們的民族所信奉的文化,也是這個偉大的國度及其豐富文化傳統的真實代表。可以說是印度這個國家當之無愧的兒子“

藏人行政中央司政,國際人權法專家洛桑森格博士在致詞時表示:”西藏的自由鬥爭的途徑是原創於印度如果成功,印度是上師,西藏是學生我們採用了印度的哲學,並且我們實踐了印度的哲學和價值觀。如果莫迪總理帶領印度走向成功,請你們支持我們。”

西藏的地理環境及其河流,文明,宗教,文化和西藏精神的恢復力都是受印度的啟發。司政認為,西藏民主是效仿印度的民主,因此,西藏自由鬥爭的成功將歸功於印度。

“現在我們面臨的挑戰也很廣泛習近平主席在黨代會上提出; ‘新時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一帶一路是我們的道路’ 因此,中國的崛起是對印度和西藏的文明,價值觀,原則和理念的根本性挑戰“。

為了加強西藏對印度安全戰略的重要性,司政強調,西藏就是印度的長城,印度應該加強自己的長城司政表示:“西藏是印度對中國擴張主義的長城,一旦長城失陷,就會打開進一步入侵的機會。毛澤東曾經說過,如果你佔領西藏,那麼錫金,拉達克,尼泊爾,不丹和阿魯納恰爾邦將是控制印度的五指。不僅如此,中國從西藏開始,已從巴基斯坦到斯里蘭卡,從孟加拉到緬甸包圍印度“。

“鑒於此,印度需要加強這道長城,我們要一起保護世界屋脊。如果我們成功了,印度也將會成功。”

司政最後向印度政府和人民表達了謝意,司政表示:“世界上沒有哪個國家對西藏人民的支持勝過偉大的印度。”在西藏的文明,文化和哲學幾乎被摧毀之時,我們在印度得以復興。因此,我們此時此刻正在慶祝這一成功。印度萬歲!西藏萬歲!”

此次出席“印度與西藏:歷史 – 友好往來;當今 – 休戚與共”研討會的人數眾多,包括印度高級外交官,普通官員,學者,支持西藏人士,藏人非政府組織各代表,以及新聞媒體和德里各大學院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