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FA-中國經濟不見起色 學者示警:將出現負成長

RFA-中國經濟不見起色 學者示警:將出現負成長

美國華盛頓智庫哈德遜研究所20231128日就美國與中國未來的經濟發展舉辦研討會(視頻截圖/哈德遜研究所官網)

隨着美中兩國間全方位的競爭日趨升級,雙方在科技與經濟等領域的角力尤其引發輿論關注。外界注意到,自從北京當局解除了爲期三年的新冠封控政策後,中國經濟在2023年遲遲未見覆蘇跡象。對此,美國智庫學者針對美中兩國的經濟前景進行了剖析。

美國記者貝書穎:中國威權經濟衝擊國際秩序

習近平的經濟戰略:整合歐亞經濟 將美國排除在外

習近平提全球文明倡議 學者批拖人類文明後腿

美國安戰略劍指中國:最重要的地緣政治挑戰

美國與中國的經濟緊張關係近年來日趨升溫,今年11月,美國國會下屬的美中經濟與安全審查委員會(U.S.-China Economic and Security Review Commission, USCC)公佈長達700多頁的年度報告指出,中國當前面臨年輕人失業率居高不下、重點領域缺乏高級人才、房地產市場疲軟、內需不足等結構性問題。這些問題導致中國長期競爭力不佳、缺乏社會凝聚力,而爲對上述諸多問題進行應對,中國當局則加大了對國際社會的侵略性力度。

本週二,美國華盛頓智庫哈德遜研究所(Hudson Institute)對於美國與中國未來的經濟發展做出前瞻分析。研討會上,哈德遜研究所高級研究員杜斯特伯格(Thomas J. Duesterberg)指出,中國的經濟發展已經到達極限:中國經濟在未來很可能會出現負成長或是面臨嚴峻的經濟危機,因爲中國國內的經濟壓力正在不斷增加。

學者:中國當局無法自行處理結構性經濟問題

杜斯特伯格進一步指出,中國當前所面臨的經濟壓力,如政府債務問題以及房地產市場供過於求等正導致經濟疲軟:中國的銀行及地方政府承擔了全國85%以上的公共支出,他們現在過度槓桿導致無法再繼續舉債刺激經濟。而基礎建設是促進經濟成長的另一個傳統辦法,但中國國企的投資缺乏效率,導致收回來的利潤極少,地方政府也無法透過販賣土地所有權鼓勵房地產建設,來填平財政赤字。

杜斯特伯格還談到了中國政府在特定產業領域的過度投資,以及市場內需不足的問題。他說:中國過度投資在特定的工業領域,像是大家都知道的汽車、電動車、太陽能板,還有其他中國對外國傾銷的產品。中國銀行及地方政府面臨的問題使得中國家庭累積預防性存款,這使得習近平想要以增加內需刺激經濟發展的策略失敗。

學者:中國經濟困境促成"拜習會"

杜斯特伯格認爲,由於中國的經濟遇到諸多結構性問題,北京當局目前沒有解決這些問題的能力,導致中國經濟需要高度依賴外資紓困。這也是促使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近期出席舊金山舉辦的亞太經合組織峯會(APEC),與美國總統拜登以及其他美國商業巨頭會面的原因。

杜斯特伯格說:我認爲,中國現在高度依賴外資及外國市場以取得經濟成長,中國現在無法自行創造經濟效益應對國內所遇到的各種困難。……‘拜習會能夠發生,就顯示習近平需要其他國家幫助以反轉經濟頹勢。

華盛頓智庫保衛民主基金會(Foundation for Defense of Democracies)中國問題高級研究員克雷格·辛格爾頓(Craig Singleton)則在會上談到,美中關係在拜習會後有低盪Détente)的趨勢。不過,就美蘇冷戰時期的經驗顯示,低盪並不能有效解決衝突。因此他建議,美國及盟友必須在應對中國時,持續採取強硬的政策。他說:我認爲,對中國的侵略性行爲採取綏靖政策會導致誤判,甚至是災難性結果。

低盪是政治術語,指的是1960年代末至1970年代,美國及蘇聯相互釋出友善信號,使得緊張關係出現緩和,並促成暫時性和平。但是,由於蘇聯私下依舊野心勃勃,導致低盪狀態最終瓦解,並引發美蘇開啓新冷戰。(記者:唐緣媛    責編:何平    網編:洪偉)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