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FA專欄 | 軍事無禁區:加緊威懾-從臺海不安局勢升高談起

RFA專欄 | 軍事無禁區:加緊威懾-從臺海不安局勢升高談起

68日中國軍機37架次以合成化空中作戰力量進入臺灣西南及東南空域。(臺灣國防部官網截圖)

聽衆朋友們,大家好。您現在收聽的是自由亞洲電臺的「軍事無禁區」欄目。我是欄目主持人亓樂義。今天談臺海局勢最新進展。 

當世界的目光集中在瓦格納集團(Wagner Group)兵變出現戲劇性結果之際,臺海不安的局勢開始升高。 

逼近鄰接區

624日,解放軍8架次殲-10戰機越過海峽中線並抵近臺灣24浬鄰接區(中國稱毗連區),另外有5艘軍艦配合執行聯合戰備警巡。臺灣多家媒體報導稱,其中2架次戰機抵近澎湖羣島24浬鄰接區。 

臺灣前空軍副司令張延廷受訪時指出,澎湖羣島是戰略要域(國防或軍事上必須控制與確保的戰略基地,以及戰術要點所在的地域及水域),是臺灣的第一線,IDF戰機組成的天駒部隊在此部署,中國軍機來這裏是尋找臺灣周邊空域的破口,同時測試天駒部隊的作戰和應變能力。 

臺灣領海基線以西24浬的鄰接區,是臺灣的訓練空域。中國戰機向此逼近,顯示臺灣的訓練空域正被壓縮。張延廷認爲,今後中國戰機會逐步逼近臺灣12浬領空,目前先派有人機測試,之後會出動各式無人機侵擾,交互運用。現在是試探性,以後是常態性,再變成全面性;除了澎湖,臺北、臺灣東岸的花東地區都會面臨這種灰色地帶的威脅。 

臺灣國防部長丘國正今年3月在立法院備詢時指出,去年8月美國國會衆議長佩洛西(Nancy Pelosi)訪臺,中國軍艦曾逼近臺灣領海基線外、貼着24浬鄰接區。他研判今年會更加逼近,甚至突入24浬接近到12浬的領海線。看來形勢正朝此方向發展。 

目前臺灣的應處之道,是運用執行攔截任務的軍機和軍艦,以及岸置導彈系統實施監控。保持高度剋制,不發起第一擊,避免事態升高。如果對岸得寸進尺,怎麼辦?臺灣的底線是捍衛12浬的領海及其領空。經警告無效後,臺灣將對中國侵入的任何飛行器與海航實體行使自衛反擊。不過,這已經是下下策了。 

去年8月解放軍全面打破海峽中線,如今臺灣的訓練空域線也面臨巨大挑戰。如果不能守住鄰接區,臺灣的海防與空防將被壓縮到12浬領海線,臺灣海峽將失去天塹的意義,兩岸的軍事對峙和戰前烏克蘭與俄羅斯的對峙已無區別。這是當前臺灣防衛最嚴峻的問題。

合成化空中作戰力量

另外,今年68日,解放軍出動殲-11和殲-16等戰鬥機負責掩護、轟-6轟炸機作爲攻擊主力,以及擔任保障任務的運油-20空中加油機、運-9通信對抗機、無偵-7無人偵察機和空警-500預警機等多型軍機共37架次,進入臺灣西南空域,並穿越巴士海峽至臺灣東南方空域後返回。 

這個編隊不僅陣仗大,還形成合成化的空中作戰力量,結合攻擊、掩護與保障。它的編組在進攻、防禦和保障上的比例,雖不及美軍保持在211的水平,但已經初步具備體系化的空中作戰力量。有分析指出,這是自2020年解放軍機羣常態化襲擾臺灣西南防空識別區以來,最完整的一次體系化打擊機羣編組。 

這些可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大外宣,而是對臺海的和平穩定構成實質上重大威脅的開始,而且會在外界不持續關注的情況下變得更具破壞性。如果不加緊威懾,將助長中國犯臺的僥倖心理。 

美國智庫外交關係協會(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今年6月公佈一份名爲《新時代美臺關係:回應一個更強硬的中國》的研究報告,指出美國的對臺政策需要演變,以應對日益不滿於現狀,而且更有能力、更強硬、更能接受風險的中國。加強威懾是報告的核心概念。 

2020年代末攻臺能力

報告指出,威懾力在臺灣海峽逐漸減弱並有失效的危險,進而增加中國侵略的可能性。目前中國尚不具備在美國干預下入侵和奪取臺灣的能力,但是如果臺灣軍隊不進行重大轉型,美國國防部不持續關注,中國很可能在2020年代末獲得攻佔臺灣的能力。 

由於目前中國尚未決定對臺灣採取非和平的解決辦法,威懾仍然是可能的。戰爭並非不可避免,除非美國採取緊急行動加強威懾,並影響中國領導人習近平的決策盤算,提高中國侵略臺灣的成本,否則發生衝突的可能性將會增加。 

如果威懾失敗,導致戰爭爆發,將對臺灣、中國、美國和世界帶來災難性的後果,造成各方數以千計的人員傷亡和嚴重的全球性經濟蕭條。如果中國佔領臺灣,將意味着自由民主的結束,並對全世界的民主國家產生寒蟬效應。因此,美國必須嚇阻中國使用武力或脅迫實現與臺灣的統一。 

報告強調,威懾中國對臺灣的侵略應該是美國在印太地區的首要任務。美國應該讓中國領導人確信,封鎖或入侵臺灣都將失敗,而且會使中國無法實現現代化的目標。做到這一點很困難,但是通過正確的政策組合可以做到。爲此,報告建議美國政府採取5項威懾措施: 

一、把臺灣突發事件列爲國防部的優先部署方案,確保美國有效協防颱灣。二、從根本上改變美臺安全關係,建立臺灣防衛能力。三、尋求盟國明確說明在臺灣突發事件期間提供的援助,確定她們的角色和責任。四、現在就把美國的國防工業基地置於戰時的基礎上,確保美國軍隊擁有威懾中國侵略所需要的能力,並優先向臺灣提供武器。五、與臺灣共同研究有關臺灣在戰爭期間的彈藥儲備、戰時生產武器的能力和基本物資儲備等問題。

報告最後指出,臺灣作爲世界上經濟最關鍵的地區,她的未來很可能取決於美國能否成功威懾中國並維護臺灣海峽的和平。 

美國民意支持臺灣

美國里根研究所Reagan Institute 6月底公佈夏季調查結果顯示,56%受訪者支持增加美國在臺灣周邊的軍事存在,防止中國入侵臺灣;52%受訪者同意增加美國對臺軍售;54%受訪者認爲對抗中國的軍事力量應該是美國外交政策的主要重點。民意反應都超過半數。 

在政治領域,61%受訪者支持最近美國政治領導人與臺灣官員的會晤是正確的,這顯示對民主的支持。有21%的人認爲是錯誤的,因爲有可能挑釁中國。這是一次針對美國18歲以上成年民衆進行的線上調查,共完成1,254 份有效樣本。 

對於俄烏戰爭的看法,四分之三的受訪者表示,烏克蘭贏得俄羅斯的入侵戰爭對美國非常重要,包括86%的民主黨人和71%的共和黨人表達持久支持烏克蘭。同時59%受訪者同意美國向烏克蘭提供軍事援助。 

對照之下,這次民意調查對臺灣的支持度不及烏克蘭,並不意外。但是在沒有發生戰爭的情況下,超過一半的民意認同威懾並防止中國入侵臺灣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這也許反映美國民衆逐漸看清中國的威脅,而這種心理趨向愈強,對強化美國協防颱灣愈有利。 

目前美臺之間的軍事合作進入自1979年以來罕見的良好狀態。臺灣國防部長丘國正今年4月在立法院證實,美國國防部及印太司令部已規劃從20232025年,依循建立、整合與執行等三個階段,建立雙邊網絡系統,建構共同作戰圖像,並執行多層級部隊協訓及後備動員演訓,持續落實臺美之間的訓練合作計畫。 

加速軍購程序方面,美國國防部與國務院政軍局特別組成專案小組,專責處理優化美臺軍售程序,確保臺灣及早取得各項必要武器裝備。如果美國軍備產能受國際供應鏈影響而無法如期交付,臺灣向美方提出多元軍購籌獲途徑的建議,請美方協助洽詢其他供應商或盟邦提供出售同類裝備。今後臺灣國防部持續與美方密切合作,確保兵力整建能按規劃期程完成作戰需求。 

Link-22鏈結美臺作戰系統

眼下最受外界關注的是,今年525日臺灣國防部在立法院證實,美國將協助臺灣取得北約Link-22戰術數據鏈路系統與技術,目的是爲了能與美方鏈結。也許是巧合,美國前太平洋陸戰隊司令、退役中將魯德(Steven Rudder5月初率領25家美國軍火商訪臺時指出,臺美現階段最重要的合作進程,是讓雙方能夠共同操作相同軍備,武器系統能夠鏈結;使用相同的指管通情繫統,在戰場能有共同作戰圖像。 

臺灣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副研究員揭仲表示,臺灣一旦取得Link-22,技術上已經有可能大幅提升臺灣軍隊與美軍之間的通訊、資料互通和作戰協調能力,使美國可以把在俄烏戰場上援助烏克蘭的成功模式,複製到日後的臺海戰場。 

尤其是,當中國軍隊對臺發動首波聯合火力打擊後,臺灣現有可執行長距離搜索的雷達可能不保。有了Link-22,臺灣軍隊具備和美軍即時分享戰場情報的能力,可以發動協調一致反擊,大幅提升臺灣防衛作戰韌性,進而實現美軍軍事體系直接參與抗擊中國軍隊入侵臺灣的場景。 

毫無疑問,這是美國採取緊急行動加強對中國威懾,最有力道的手段之一。這種加緊式的威懾手段愈多,對維護臺海的和平與穩定就愈有利。 

本欄目每週五首播新節目,之後還有幾次回放。可以在短波上收聽,或透過 YouTubeRFA官網收聽。 

撰稿人/亓樂義(本節目主持人爲長期關注兩岸和印太軍事安全事務的軍事評論員,文章代表評論員個人觀點及立場)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