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FA-中國再現通縮跡象 會否造成惡性循環?

20212月後,中國再次出現通縮跡象。中國國家統計局表示,隨着市場需求逐步擴大,物價將逐步回升。不過,有經濟學者認爲,市場供大於求與中國的經濟政策過於短視有關。若商品價格持續下降,恐怕會造成惡性循環。 

中國7月CPI同比下降0.3% PPI降4.4% 市場憂通縮風險

中國正進入通縮?國內外需求雙疲軟

中國生產物價PPI創七年來最大跌幅 通縮風險恐加劇 


北京市朝陽區一家超市(路透社圖片)

中國國家統計局公佈,受到食品及能源價格影響,七月份居民消費物價指數(CPI)同比下跌0.3%。整體食品價格同比和環比均有下跌。當中豬肉價格同比大跌26%,鮮菜價格由升轉跌,跌幅近2%

至於反映上游通脹壓力的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則同比跌4.4%

7CPI年減0.3%,是自20212月以來再度陷入負成長。

畢業於山東大學的金融學者司令認爲,中國再度出現通縮,反映消費者持幣待購的心態十分明顯。

司令:很多人不願意進行生活耐用消費品或者大宗商品的消費。這導致主要工業生產者的商品並沒有遇到比較旺盛的市場。整個市場供求關係上,供嚴重大於求,從而導致商品的價格上不去。

司令批評中國當局誤判疫情後民衆的消費習慣。國家發改委等部門對於制定長遠宏觀經濟政策缺乏能力、經驗,而且過度追求GDP增長率。

司令:事實上各級官員大躍進式的,加碼的,把刺激經濟增長的措施給壓到企業頭上去,導致企業擴張極其瘋狂。商品堆積成山。

國統局指中國不會長期陷通縮

中國國家統計局表示,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回落屬階段性,隨着中國經濟恢復向好,市場需求穩步擴大,供求關係持續改善,加上去年同期高基數影響逐步消除,指數有望逐步回升。

臺灣經濟研究院研究員邱達生表示,疫情導致中國經濟停滯,民衆收入減少。若商品的價格長期持續下降,消費者可能會推遲購買,造成惡性循環。 

邱達生:民衆購買耐久財,與其現在買,不如過一陣子纔買。遞延購買的話,訂單肯定會減少。廠商沒有擴大資本支出、投資的動機。他不投資的話,工作機會會減少。青年失業的問題會更嚴重,又會減少他們的消費。

中國人民銀行等機構的官員曾一再表示,物價長期下跌的說法缺乏依據,被認爲故意淡化通縮的後果。

邱達生:經濟學某種程度上是一門心理學。它(中國當局)現在必須透過內宣,讓民衆有投資跟消費的信心。若大家都認爲物價會持續下滑的話,就會遞延耐久財的消費,形成比較可能的惡性循環。

有分析則認爲,這次通縮源於食品和能源價格短期波動,有別於2001年底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後,勞工成本下跌導致生產價格回落,也跟金融海嘯拖累全球供應,使價格出現較長期跌幅的情況不同,預料中國全年居民消費物價指數仍將有1%左右的增長。(記者: 高鋒    責編:許書婷    網編:瑞哲)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