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無禁區:鬥而不破

軍事無禁區:鬥而不破

2021年11月15日,拜登與習近平首次視頻會晤。/法新社圖片 

 本欄目每週五首播新節目,之後還有幾次回放。可以在短波上收聽,或透過 YouTube及RFA官網收聽。 聽衆朋友們,大家好。您現在收聽的是自由亞洲電臺的「軍事無禁區」欄目。我是欄目主持人亓樂義。今天來談美中大國競爭下的臺海議題,和這幾天發生兩件大事有關。 第一件大事從美中大局來看,美國總統拜登(Joseph Biden)11月16日上午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舉行視頻會晤。這是拜登上任後,首次與習近平進行視頻對話,會談時間3個半小時。會後雙方沒有聯合公報,也未達成任何協議。 暗流湧動 《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的一篇分析文章指出,習近平最近一次與美國總統會晤,是在2019年與特朗普(Donald Trump)總統。會談結束,雙方沒有發表聯合公報,那是兩國關係惡化的標誌。如今中美兩國尋求緩和,關係仍未突破。 今年6月,拜登與俄羅斯總統普京(Vladimir Putin)在日內瓦舉行峯會。會後雙方發表聯合聲明,宣佈兩國將對軍控和降低衝突風險等議題開展雙邊戰略穩定對話。相比之下,中美這次視頻會談的結果不如美俄峯會。 《紐約時報》引述1位美國高級官員的話說:”我們未曾期望會有突破。”事實上,美中關係暗流湧動。雙方在各自發表的聲明中,都強調存在已久的爭論。聲明內容相當於一方對另一方不滿所列出的清單,幾乎沒有妥協的餘地。 比如,美國白宮11月16日發表聲明稱,拜登總統對中國在新疆、西藏和香港的做法,以及更廣泛的人權問題表示關切。同時,美國政府有必要保護美國工人與產業不受中國不公平貿易和經濟做法的影響。拜登還強調維持自由開放的印度-太平洋地區,並傳達美國繼續承諾堅守在該地區的決心,重申自由航行及安全飛航對該地區繁榮發展的重要性。有關這些議題,美中兩國沒有共識。 在臺灣問題上,美中兩國立場南轅北轍,會後表述竟然出現重大差異。拜登總統強調,美國持續承諾以《臺灣關係法》、美中三個聯合公報和美國對臺六項保證爲指導的“一箇中國”政策,強烈反對單方面改變現狀,或破壞臺海和平穩定的努力。 管理戰略風險 中國官媒《新華社》11月16日卻發出完全不同內容,指出拜登總統明確重申,美國政府致力於奉行長期一貫的一箇中國政策,不支持“臺獨”,希望臺海地區保持和平穩定。這些表述在當天白宮聲明中完全沒有。是中方片面之舉,或美國避重就輕,目前不好判斷。但終究反映出美中兩國在臺灣問題上的本質差異。 不僅如此,《新華社》還報導習近平對臺灣問題的強硬立場,指責臺海局勢面臨新一輪緊張,原因是臺灣民進黨政府企圖“倚美謀獨”,而美方一些人有意搞“以臺製華”。這一趨勢十分危險,是在玩火。習近平說,一箇中國原則和中美三個聯合公報是中美關係的政治基礎,完全不提美國更在意的《臺灣關係法》和對臺六項保證。 對於兩岸統一問題,習近平說:中方有耐心,願以最大誠意、盡最大努力爭取和平統一的前景。但如果“臺獨”分裂勢力挑釁逼迫,甚至突破紅線,中方將不得不採取斷然措施。 可以說,這次美中元首視頻會談在臺灣問題上的分歧最大,各自堅持,毫不退讓。雙方的堅持能做到哪一步,也許危機發生時才能分曉。如果說這次視頻會談有取得共識,就是雙方都認爲需要管控危機,而這恰恰反映當前美中關係的總體態勢,雙方都不希望局面失控,避免迎頭相撞。 會談期間,拜登總統強調管理戰略風險的重要性,指出需要”常識性的護欄”(common-sense guardrails),以確保美中競爭不會轉向衝突,並保持溝通渠道暢通。習近平提出中美”和平共處”,不衝突、不對抗是雙方必須堅守的底線,以建設性方式管控分歧和敏感問題,防止中美關係脫軌失控。 西太平洋安危 第二件大事來自中共內部,11月11日中共第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關於黨的百年奮鬥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被稱爲"第三個歷史決議"。在國防和軍隊建設方面,決議明確提出,要強化軍隊塑造態勢、管控危機、遏制戰爭、打贏戰爭的戰略功能。有關臺灣問題,要求軍隊做到震懾“臺獨”分裂行徑,有效應對外部軍事挑釁(或稱有效應對來自海上方向的挑釁),牢牢把握兩岸關係主導權和主動權。這段論述看不出有武統臺灣的緊迫感,而是把軍隊職能任務對準爭取戰略主動權,防止美臺關係持續升級走上獨立。 從這份決議到美中元首視頻會談,已經預告今後一段時間美中大國競爭將以臺灣問題最爲敏感,以管控危機爲主要形式,以鬥而不破維持雙方既競爭又合作的戰略平衡。 中國武統臺灣,就是打破西太平洋的戰略平衡。《臺灣關係法》開宗明義說道:”本法乃爲協助維持西太平洋之和平、安全與穩定。” 該法第2條提到:制訂本法”表明西太平洋地區的和平及安定符合美國的政治、安全及經濟利益,而且是國際關切的事務。”以及”任何企圖以非和平方式來決定臺灣的前途之舉-包括使用經濟抵制及禁運手段在內,將被視爲對西太平洋地區和平及安定的威脅,而爲美國所嚴重關切。”爲此,美方”提供防禦性武器給臺灣人民。”這是美國對臺軍售的法律依據。 該法第3條提到:”美國將使臺灣能夠獲得數量足以使其維持足夠的自衛能力的防衛物資及技術服務。”這是美國對臺提供軍事裝備與技術服務,及其相關訓練的法律依據。換言之,美軍駐臺協助訓練臺灣軍隊完全在法理之中,但沒有協防關係。 由此看來,美國與臺灣保持一定的軍事關係,除維持兩岸和平穩定,更着眼於維護西太平洋的和平安定與秩序。近年美臺關係升級,與其說是改變現狀,不如說是爲了應對中國擴張危及地區安全所做出的補救措施,以維持地區的戰略平衡。而臺灣是美國在西太平洋防線中最大的缺口,如果不補救,西太平洋的戰略平衡就必將瓦解。 從北京的角度看,美臺關係持續升級如同”臺獨”升高挑釁,如果突破紅線,中國將採取斷然措施。而這條紅線的臨界點在哪裏?中國始終保持戰略模糊。如何判定紅線,不在於《反分裂國家法》的條文,而在於中國能否打破西太平洋地區戰略平衡的綜合實力。在可期的未來,中國並不具備這樣的實力,因此對於解決臺灣問題只能以非戰爭形式,在美中臺三邊保持鬥而不破的局面。 灰色地帶威脅 從軍事的角度看,中國在臺海地區不具有發動戰爭的條件,主要來自地緣戰略格局的限制。中國整個近海呈半封閉狀態,前無屏障,都在美國第一島鏈海空兵力常規打擊1,000km範圍內,外層有2,000-3,000公里線狀或點狀斷斷續續的包圍圈,不足部分由航母打擊羣補齊,更外圍有5,500公里中程彈道導彈包圍圈,且海上戰略通道受制於人,攸關中國經濟民生命脈。對於解決臺灣問題,不能大打,只能巧勝智取。 多年來北京也確實這麼做,利用和戰之間的灰色地帶,混合運用非直接動用武力、準軍事或低強度軍事手段,對臺進行襲擾與脅迫。發動認知戰、信息戰及機艦侵擾等方式,打擊臺灣民心士氣,消耗臺軍戰備,逐步侵蝕臺灣國家安全。主要表現在5個層面:控勢、威懾、破壞、癱瘓、打擊。 所謂控勢,就是運用塑造態勢、管控危機和遏制戰爭的手段,維持臺海地區的戰略平衡,達到臺灣不獨立、美臺不結盟,又能反制美國戰略圍堵的目的。這是中國當前與今後首要的戰略方針。 所謂威懾,以加強共軍在臺海周邊演訓爲主,越過中線,侵擾臺灣防空識別區,發動海空兵力模擬攻臺等軍事強制行動。開展戰場經營,壓縮臺灣空防空間,同時反制美軍在亞太地區的軍事活動。 所謂破壞,以認知戰爲主,對臺實施輿論戰、心理戰及法律戰(又稱三戰),滲透分化,扶植親中勢力,發展組織,引發認同危機,族羣對立乃至社會騷亂。 所謂癱瘓,以網電侵入爲主,主要集中在臺灣公部門、能源和重要產業,以及政府委外供貨商。病毒長期潛伏,關鍵時發作。臺灣公部門平均每月遭到網絡攻擊2-4千萬次,大多來自中國大陸。 所謂打擊,是一種懲治戰,強調兩岸內戰性質,阻止外力介入。手段包括警告性打擊,在兩岸機艦對峙時發動攻擊,目前兩岸處於戰術接敵,未到戰術接戰,情勢緊張,但總體可控;或實施懲治性打擊,如攻擊臺灣外離島,如東沙島、太平島,奪而不佔,避免事態升級。目前這部分並未發生,但有可能隨着兩岸緊張情勢升高而出現。 以上5個層面,前4項天天發生,並逐步深化。第5項雖未啓動,但隨時可用。然而這些都不足以引發大戰,卻影響深遠。這是一種新的戰爭形態,美臺兩國需要以新的思維和做法,才能遏止中國的侵臺圖謀。 聽衆朋友們,您現在收聽的是自由亞洲電臺的《軍事無禁區》欄目。我是欄目主持人亓樂義。謝謝大家收聽。下次再會。 撰稿人/亓樂義(本節目主持人爲長期關注兩岸和印太軍事安全事務的軍事評論員,文章代表評論員個人觀點及立場)




資料來源:自由亞洲電台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