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賴喇嘛來台的深層意義(3)

五、空性與緣起佛教強調「無我」,並述說「無我」。我們會誤認自己本身有著一個常住堅固的實體=「我」存在,而執著於我,並因此產生種種的痛苦。但是這樣的「我」並不是真正的實在之物,而只不過是五蘊暫時和合的存在而已。這樣的看法就是「人無我」之教理。更且,五蘊也不是以獨立的實體而存在之物,而這樣的看法就是「法無我」之教義。此時,人們就會產生一種疑問,那就是:一邊是在輪迴的世界重複著無數的生死,一邊會有著心相續的持續存在,這不是和「無我」的教理互相矛盾嗎?假如說身體會因為死亡而解體的話,那麼這個《連續的意識=心相續》不就會被認為是「我」這個常住堅固的實體嗎? 但是,對於上述這樣的看法,我們必須理解到:《精神要素》是具有與《物質要素》不同的性質的。由物質的要素所構成的是具有「形」這個東西,但它並不能永遠保持這個「形」,例如肉體的死就是最典型的例子。但是精神的要素-心並不具有「形」,因此心本來就不會有所謂失去「形」的問題。或許人們會說:「假如不會失去形,那麼這就是常住堅固的實體啊!」,但是這樣的認識是以物質為基礎的想法,我們是不能把它適用到《沒有形的心》之上的。 那麼,「我們的心,亦即在輪迴中重複生死的《心相續》是否是常住堅固之實體呢?」對於這樣的疑問,我們要從怎樣的觀點去做判斷呢?而且所謂的「心」這個東西是否具有恆常不變的固定實體呢?亦即「心」是否具有自性呢?這些都是我們必須好好加以思考的。 說實在的,我們的心在這一生當中是不可能保持恆常不變的性質的。的確,現在的心是在過去的經驗與知識的累積之上而成立的,但是並不能因為這樣,就認為《現在的心》和《過去的心》是同樣的,換句話說,我們不能認為《現在的心》和《過去的心》是完全相同。假如說把肉體的特徵與過去的記憶消除掉之後,而讓人們和十年前的自己互相碰面的時候,這時候會是怎麼樣的情況呢?我想恐怕連我們自己都很難把對方看做是自己吧! 「心相續」在輪迴中重復著生死的狀態與以上所說的是完全一樣的。我們會因為死而不得不喪失肉體,也不得不喪失這一輩子所得到的經驗與知識。當我們站在《因為死而無法繼承身體與經驗》的這個前提去思考心的狀態與性質的時候,我們就沒有辦法保證說:「今生的心」與「來世的心」之間會保持同一性。特別在來世,當我們在六道當中與「人」的不同世界受生時,這個事實就必然會很無情地呈現出來。在這輩子,自己無論是怎麼聰明的人,如果來世做為畜生而出生的話,那麼自己所能具有的智能是《比最笨的人還笨的智能》而已。 當我們這樣來思考的時候,那麼不論是只以今生為對象來思考,或是從輪迴轉生的觀點來思考,我們就能夠理解「心相續」其實並不存在任著何恆常不變而又固定的性質。我們的心會隨著時間的流動而持續變化,即使是一瞬之間也不可能保持同一性,而這就是心的「無自性」。從這樣子的觀點來看,我們就不能把沒有自性的「心相續」認為是「我」、是常住堅固的實體。 但是即使我們在腦子裡可以理解「無我」這個教理,但在現實上,我們又不得不執著於《現在活著的自己》。假如從這個現實的層面來看的話,那麼我們可以說現在的「心相續」是「自己的心」,死後存在的「心相續」不外是「來世的自己的心」。其實,我們如果從這個現實的層面來看人們的態度的話,我們會很訝異,因為人們一邊執著於這輩子的生命,一邊卻對來生不關心,而這其實是很明顯的矛盾態度。因此,我們應注意到這一點,我們不要只是去追求這輩子的幸福,也必須要為了獲得更好的來世而去累積善業。 如果我們再從另一個觀點來說的話,縱然我們這輩子能夠斷掉對這「我」的執著,但我們也必須好好地、慎重地活用我們現在的人生來修行,因為「有暇具足、人生難得」的境遇是非常、非常難得的,這我們已經在前面有所說明。 現在的我們是能夠按照自己的努力而向修佛之路前進的,而且我們能夠活用自己的能力來為他人做事。這樣寶貴的人生,是我們必須慎重對待的(但我們不能將人生誤認為是常住堅固的實體而執著)。假如說人們應該要一方面清楚理解「無我」的教法,一邊應該慎重地過著這輩子,那麼這樣的要求對於來世來說,也是完全相同的。 如果我們在來世獲得不好的生,那麼自己是會變成製造出痛苦的元凶,因為不只是自己痛苦而已,在與周邊的關係當中,我們也會把許多的人捲入其中而製造出痛苦。這種情況,無論如何,都必須避免。如果我們在來世能夠獲得善的人生,那麼我們就能夠充分利用這個人生,而利益許多的人。我們不只是要祈求自己的幸福,同時也要祈求他人的幸福,並努力於能夠獲得更好的來世,這是很重要的態度。 透過以上的討論,應該可以解決《心相續的存在》與《無我說》的矛盾了。我們應該養成修行者所應有的正確態度,也就是我們要一邊認識無自性,一邊要認真地思考來世。 「心相續是沒有自性的」,這個教義其實還有著另外一個重點。那就是:我們的心相續是從無始以來,就在很長、很長的歲月當中,於輪迴這個痛苦的世界不斷重複著生死。這個悲慘的現實其實就是輪迴世界的眾生所絕對無法逃離的命運。但是心相續並不具有「在輪迴世界重複轉生」的性質,換句話說,心相續並不是具有絕對不變的性質,並不具有「在輪迴世界重複轉生」的絕對不變性質。 由此來看,心是沒有自性的,而心假如是無自性的話,那麼我們是能夠無限地提升我們的「心」,而實踐修行的意義就是在這個地方。如果我們能夠正確地去累積《佛法之修行》的話,那麼我們不久就能斷除業與煩惱,並將轉生至輪迴世界的原因加以根絕。我們就能夠從輪迴當中解脫出來,而到達一切智者--佛陀的境地。這種「成佛」的可能性所以會受到保證,其實是可以求諸於《心是無自性》這件事情上面的。相反地,如果我們把「心相續」當做常住堅固的實體來看,而將這個實體認為是「具有恆常不變的自性存在」,並對於這樣的看法加以信奉的話,那麼,我們就永遠無法從輪迴中解脫出來,在這樣的看法當中,我們是無法找到一點成佛的可能性。 「心是無自性的狀態」,我們可以將之改說成「心是空的」。「空」這個佛教用語,必須以中觀哲學為基礎來正確加以理解。以所謂「什麼都不存在」或是「絕對的無」這樣的概念要來掌握空的意義,這並不是正確的。中觀哲學所說的空,其意義是指「《常住堅固的實體》、《從他物獨立出來的實體》並不存在」,我們有必要從「空是無自性,亦即空是不具有恆常不變的性質,」這個觀點來理解空。包含心相續在內,所有的存在都是空的,而我們就把這樣的真理稱之為是「空性」。 因為業與煩惱而在輪迴世界重複著生死的我們,是可以透過修行確實地提升我們的心,最後能夠到達佛陀(如來)這個最高的境地,……這是多麼殊勝的事情啊!這一點正是大乘佛教的可以自誇的最大特徵,而從理論的層次來支撐這個特徵--「眾生皆可成佛」的,不外就是我們的心是空性的。這個深遠的真理,我們稱之為「佛性」或「如來藏」。我們應該就如此殊勝的教法好好學習,對之做正確理解,並抱持堅定的信心往修行之路而前進。 但是,我們沒有像佛陀一樣能夠完全證悟空性,所以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把《我這個存在》當做《常住堅固的實體》,而要在自己當中去找到「我」的存在,並對之加以執著。如同在前面所說明一般,從《我們的連續的意識是空的》這一點來看,這樣子的態度是錯誤的,相信大家可以理解。組成「人」的要素有很多,其中,意識是最核心的存在,假如連意識都是空的話,那麼我們是不可能在「他人、他物」的上面去找尋、追求「我」這個實體的存在,而這正是前面所述的「人無我」的教義。此外,對於人的種種構成要素,除了否定其有所謂實體性與自性之外,對於一切的存在(諸法),也否定其具有實體性與自性的看法,這就是「法無我」之教義。當我們能夠正確悟到這個「人法二無我」的時,我們就能夠完全斷除煩惱,而達成從輪迴世界的解脫。(譯自《実践チベット仏教入門》一書/專欄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




資料來源:民報專欄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