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賴喇嘛來台的深層意義(2)

當我們像上述所說一般來思考的時候,那麼我們就會很自然地認為:心產生的原因只能求諸於孩子誕生之前就已經存在的「心」了。但是即使說是孩子誕生以前就已經存在的「心」,我們也沒有辦法認為說:這個「心」是沒有任何原因而突然產生出來的。如果我們像這樣子推理的話,那麼能夠合理說明這個先行存在的「心」所以產生出來的,就是:先前的另一個個體死後,這個心以某種的形式繼續存在,換句話說,能夠合理說明這種現象的就是剛才所說的「輪迴轉世」的理論了。 「心」會超越個體的生死而相續,這個心的相續是從無始以來就沒有中斷而持續著,並且在輪迴世界當中重復著生死。在西藏佛教裡,就把這個現象稱之為「心相續」,而本書也會使用「連續的意識」這個用語來稱呼這種現象。那麼,這個「心相續」的真面目究竟是什麼呢?為了解開這個謎,我們就以「阿毘達磨」與「無上瑜伽坦特羅」為基礎,對於《組成生物的各種要素》以及《死的過程》來進行考察與探討。 根據佛教的說法,以人為首的生物是由五蘊(五個要素)暫時合和(亦可稱為「假合」)的存在。所謂「五蘊」是從作用的角度,將「身」、「心」這兩個層面的組成要素分為五種類—「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第一個「色蘊」是物質要素的集合,而「身體」就該當於色蘊,這個物質的要素是由「地、水、火、風」四大種所組成。在「色蘊」以外,從第二個「受蘊」至第五個「識蘊」是精神要素的集合,其中「受蘊」是單純的感受作用,「想蘊」是浮在心上的表象作用,「行蘊」是以意思及衝動為基礎所形成的心的作用,「識蘊」是將心的活動加以總括的認識作用。 當生物迎接死亡的時候,是屬於物質要素的這個身體會停止活動,而組成身體的物質要素會依照「地→水→火→風」的要素之順序進行解體。另一方面,精神的作用在色蘊的分解開始之後,會以「受→想→行」的順序停止活動,最後只剩下意識的集合—「識蘊」留下來,而這個識蘊的意識會經由「八十分別心」、「白色的心」、「紅色的心」、「黑色的心」這個過程而變化成更微細的狀態。最後純粹的心的光明會出現,而這個瞬間正是死亡。 在死後的瞬間所出現的「心的光明」……,這個「光明」會變成極其微細的心而前進到死後的世界—「中有」當中。就在這個時候,會跟著產生出來的是「微細的身體」,這個「微細的身體」其實是「微細的心」會存在於中有世界的根據。這個微細的身體只是由四大種當中的風所組成,而這不外是精神生理性的能量。因此,我們可以說:這個《微細的身體》和《活著的時候的身體》在性質上完全不一樣,這個微細的身體能夠自在地在空間移動。但是只要亡者在生前沒有累積特別的禪定修行的話,那麼人們就沒有辦法在「中有」的世界當中,去控制這個身體,這就好像鳥的一片羽毛被風吹起來而飄散、落下一般。於是《帶著微細身體的心》就會按照《其至照目前所累積的業與煩惱的力量》,在最長49天當中,徘徊於中有的世界裡頭。 我們在前面所說明的「死亡與中有的過程」乃至「微細的心、身的存在」,就在西藏密教最深奧的「秘密集會」的圓滿次第當中,就被應用於禪定修行的上面。當人們透過生前的修行而熟悉於這個過程的禪定時,那麼,當人們在實際上迎接死亡的時候,他是能夠透過「心的光明」去了悟《究竟的真理》而立刻從輪迴世界當中解脫出來的,但是僅僅熟悉於禪定的修行並不夠。由於《會在輪迴世界轉生的原因》是在心的相續當中被累積的種種業與煩惱,因此,為了斷除業與煩惱而進行道地、踏實的修行是必要而不可欠缺的前提。只有這樣做,才不會再次在輪迴世界中重復生死,而內心也才會有真正的平安來到。 但是,除了極其少數的例外之外,存在於中有世界的微細的心是會再次在輪迴世界當中受生的。換句話說,由於人們不會透過「心的光明」去了悟究竟的真理,所以是根本煩惱的無明就會繼續存在,而這就會成為輪迴轉世的第一原因。而且,由於從前世就累積在心相續的種種的業與煩惱的緣故,來世的狀態就會自然被決定下來。 對於上述這樣的過程,我們可以透過「十二緣起」的教法而去詳細知悉。「心相續」會抓住新生命即將出生的現場,並依照十二緣起去形成《即將誕生的生物的心》。在這個過程當中,微細的心會漸漸地變化成粗的狀態,並以誕生的身體為其所依。於是,人們就再次回到五蘊暫時合和的狀態,進而度過新的一生。 如果我們將「十二緣起」加以簡單說明的話,那麼我們可以說明如下: 假如說:為什麼「心相續」在輪迴這個迷惑的世界當中,會受生呢?其實「無知」是根本原因,亦即《沒有了悟究竟的真理》這種無知是根本原因【1.無明】;人們會以這個無明為本源,而做出在身、口、意上是錯誤的行為,於是業就會被累積起來【2.行】;因為前世的所有業與煩惱,相續的意識因而會再次出生於輪迴世界【3.識】;在新的生命產生的過程當中,五蘊會在胎內形成【4.名色】;跟著,會獲得眼、耳、鼻、舌、身、意的感覺能力、知覺能力【5.六處】;於是,身心被形成而脫離母胎,並與外界接觸,感覺器官就因此會產生作用【6.觸】;因為觸而產生的感受作用,是會感覺苦與樂的【7.受】;不久,想要避苦得樂的強烈要求會產生【8.愛】;隨著這樣的欲求的劇烈發展,就會產生「執著」,而種種的行為就基於「執著」而被付諸實施【9.取】;於是這些行為就變成業而被累積於心相續當中,而這就意味著:《規定未來狀態的力量》會產生出來【10.有】;結果,就會再一次轉生於輪迴世界【11.生】;既然會出生於輪迴世界,那麼在來世也必須經驗種種的苦【12.老死】。 由以上所述可知,十二緣起是在述說:橫跨「前世」、「現世」、「來世」這三世的輪迴轉世的過程。在十二緣起的教理當中,是包含著許多的教法。 其中,《業的因果關係》是的確存在的,對於這一點,我們必須好好加以理解。「業」(karma)是有意識的行為,而且這個行為於未來會在本人的身上帶來一定的結果,《業的因果關係》就意味著「業」這種力量的產生。在這裡所說的未來有《今生的未來》,也會有《來生》或者《好幾世的未來》。在今生當中未被清算的業會累積在心相續當中,而對《未來的生》會帶來結果。本來,我們必然再生於輪迴世界的原因是因為「業」與「煩惱」的緣故,而我們會獲得怎樣的來世呢?這是由《累積至今生的業與煩惱的力量》加以決定的。因此,業是規定心相續的狀態非常重要的關鍵。 「業」的確會引導我們而使我們再次受生於輪迴世界當中,但是「業」有「善業」與「惡業」。善惡之「業」假如會立刻產生結果的話,那麼人們就會很容易懂,但問題就不是那麼簡單。「好人與幸福無緣,而壞人持續占盡便宜」,這樣的情況,在世間,我們是可以看到很多的。「業」的因果關係複雜無窮,我們是無法對之簡單預測其結果的,而能夠完全看清楚這一切的,除了一切智者=佛陀以外,是沒有其他人了。 諸佛說:「諸惡莫作,諸善奉行」。縱然善惡的結果在短期間之內不會出現,但是以長遠的眼光來看,善業一定會帶來善果,惡業一定會招來惡果。就這一點來看,如果我們冷靜而且好好地觀察我們四周的現象的話,那麼我們就可以在經驗上去理解這件事。在「阿毘達磨」的理論中,對於業做了如下的說明:當我們做某些行為的時候,行為的本身在其完了的階段時就已消滅了,但是這個行為一定會產生潛在的餘力(薰習),這個潛在的餘力會像種子一般被累積在《心相續》當中,就好像芽是從種子出來而成長,不久它會產生果實一般,行為的潛在餘力會漸漸擴大,在未來的某個階段,就會帶來與此相應的結果,而這就是「業的因果應報」。 當我們再次於輪迴出生的時候,我們會在怎樣的世界受生呢?這是依業的因果而決定的。假如犯五逆(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合和僧)當中的任何一個的話,那麼在未來一定會墮入地獄。這可以說是在業的因果應報當中的極端例子。 一般來說,在來世會出生在六道中的那一道呢?這是由各個的因素彼此很複雜地互相影響而決定下來的,例如累積在心相續的種種善惡之業,或是具有宰制性力量的煩惱……等等的各個要素,都是決定的因素。因此,我們必須注意到:要盡可能不要去累積惡業。相反地,善業會帶來善的結果,所以不要浪費善果,而要將之利用在佛道的修行上面,這是很重要的。換句話說,在今生當中,要盡可能留意地去做善行、累積功德,努力於讓來世可以獲得「具足有暇」的境遇。假如你是佛教徒的話,那麼佛教徒是有必要認真去思考這件事的。 在這個世界上,人們可以看到有一種風潮存在,那就是有人會把《記載地獄情況的荒唐無稽的故事》等當作例子,而把這種「以業的因果應報來勸導人們止惡修善的教導」當做是「以迷信為基礎的勸善懲惡的低級思想」,這樣的看法是非常令人遺憾的。本來,教導必須是要按照對方的知識與教養的層次來加以述說,以使對方能夠理解。在科學不發達的古早時代,這是為了使知識水準較低的人們容易聽得懂而說的教法,因此習慣於現代科學思考的人們如果以此為例而批判說這是「像欺騙小孩子一般」的話,那麼這種批判其實是很愚蠢的態度。這些舊時的說法其實為了單純化而被加以述說而已,它們只是教法的枝節末葉。把這種舊時的說法當做是全盤的教法而使自己陷入到被這種被枝節末葉所困惑,其實是很愚蠢的。只要我們不犯這種愚蠢的話,那麼我們就能夠充分地看清楚:「業的因果應報是高度哲學的思考產物」、「業的因果應報在佛教整個體系當中,具有者非常重要的地位」。 宗喀巴大師對於不承認《來世的存在》與《業的因果》之態度,將之認為是佛教徒最重大的罪惡,祂就把這種不承認的看法當做是「邪見」的代表例,並嚴格加以告誡。對於「心相續」與「業的因果應報」如果不正確去知道其存在的話,那麼實踐西藏佛教的修行就沒有什麼意義。人們在此後如果要學習各種佛教的教法並加以實修的時候,這一點是必須勞記在心中的。(譯自《実践チベット仏教入門》一書/專欄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




資料來源:民報專欄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