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揚仁欽《為什麼學佛?》:déjà-vu與前後今生——靈魂與心識究竟存不存在?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佛教典籍中針對死亡過程所產生的不同現象做出說明,而修行者每天都會練習死亡的過程。以我的根本上師達賴喇嘛尊者來說,他每天都會觀修死亡數次,這種訓練就像是在戰事未發生前實行軍事演習一樣。 第十三品 靈魂與心識究竟存不存在? 世間到底有沒有一個非人腦的意識存在?這裡所說的非人腦,是指一般人常說的「心識」(mind)。心識的存在與否,一直是科學家們爭論不休的議題。 科學對於心識所知極少 早期人類的歷史相信有心識、靈魂的存在,而心識與靈魂並不是人腦。但隨著科技的進步,越來越多科學家相信人的心識就是大腦。我們的大腦就像一個控制台,藉由感官神經的傳導,將所有訊息都傳到控制台後,再由控制台下達命令,讓身體做出各種動作反應。這也就是說,科學家們認為,除了人腦之外,沒有另外的心識存在。 按照這種說法看來,腦部的反應相當被動,因為人腦在下達命令之前,必須先經過感官神經獲取外在訊息後才會產生動作,無法自發性下達命令。於是,推論到底,我們會發現,相較於人心的複雜,人腦相對簡單了許多。 之前我曾經提到,在我觀修愛他心、批評愛我執的過患時,耳邊卻聽到「蔣揚仁欽善巧說,才能受到眾人喜」的聲音。但明明我是在批評愛我執的過患,愛我執卻在內心角落裡不斷告訴我:「蔣揚仁欽,你要把愛我執的過患說得好一點,這樣才會贏得別人的尊敬和喜愛喔!」如果腦完全可以代替心,那麼這樣的訊息是從我腦部哪一區發出的? 由此可見,用科學家的這種說法來解讀心識,實在太過表面、狹隘和膚淺,無法深入。 我的根本上師達賴喇嘛尊者曾經說過,「掉淚是因為我們遭遇感動或悲傷,但我們不能武斷的說『某個人落淚,是因為悲傷』。因為掉眼淚的原因也有可能是開心,並不是只有傷心才會掉淚。我們不能單就結果就對人的情緒下定論。難道要說左眼落淚是悲傷,右眼落淚是開心嗎?」 所以,我們也不能單純因為科學家尚未證實其現象,推斷心識或靈魂不存在。 佛教深談心識 近三十年來,達賴喇嘛尊者不斷與科學、醫學方面的專家們互相交流。一開始也有人曾警告他,說「科學是宗教的殺手」。但達賴喇嘛尊者回道:「佛陀說過,信奉佛教的人,不應該立刻相信祂所說的話,而是要先好好觀察,要如煉截磨金一般反覆驗證。既然佛陀給予了我們這樣的權利,就表示佛教是經得起考驗的。」 而不斷與醫學、科學方面專家進行交流的結果,雙方都得到了很大的收穫。科學家們證實了古印度哲學思想中,關於心理學的論述。 在一次與俄羅斯科學家討論的過程中,達賴喇嘛尊者提出了一個問題,他說:「身體的不適會影響心理層面,但有些時候,雖然身體處在舒適的環境中,卻只因為心理的胡思亂想,使好心情轉壞,甚至會影響到身體,產生類似噁心、反胃、顫抖等等的生理現象。」他問這位俄羅斯的科學家,「這樣的情形確實會發生嗎?」 這位俄羅斯的科學家承認,確實有這樣的情形發生,但以科學研究來說,這類情形其實不應該發生,因為感官都處於舒適的狀態,除了感官以外沒有心識,正承受壓力的「接收者」不應存在。 心理變化的過程是非常複雜的,如果我們只用人腦的運作方式去解釋所有發生的狀況,很多狀況就無法解釋得清楚了。 在佛教裡,又是怎麼看待心識呢?佛教的說法,認為心識分為兩種,一種是「意識」,另一種是「根識」。 根識指感官覺受,主要與五根有關,包括眼、耳、鼻、舌、身等,與人腦有密不可分的關係。但根識不能代表一切的心識。比根識更為細微的稱為意識,意識不需依賴感官神經,是可以獨立運作的系統,如果與金剛乘搭配,又將意識分為許多不同的層次。 在金剛乘中說到了「八十分別心」,又分為見、增、得、俱生原始之光明等不同的粗細心識,分到俱生原始光明時,已經是非常非常細微的心識了,在第四空的意識當中,完全脫離了大腦的影響,與大腦沒有關係,不僅如此,甚至可以脫離大腦控制,在很細微的心識中,反過來影響大腦。 拙火現象證明心識確實存在 因為尚未被科學家證實,很多人不相信人腦以外有心識,但這個邏輯是不能成立的,因為科學家只是「沒有否定」,並非「否定沒有」!若要「否定沒有」,必須提出「沒有」的充足證據,進而否定其存在性。但是以現今的科學,只是尚未證實心識存在,我們不應以此為藉口而說科學家們否定了心識! 就像微觀世界中的量子變化是我們無法用肉眼看到的。肉眼最多只是「沒有看到」其變化,但非「看到沒有」其變化啊!因為其變化的存在與否,是無法用肉眼證實的,所以肉眼沒有權利去否定或確認變化。 不過根據佛教的邏輯學,若事物是可被肉眼所見,便可由「沒有見到」的因素而確定「見到沒有」。就像如果有隻大象在面前,大象的存在又是可被肉眼所見,我們便可由沒有見到大象的理由,去確認大象的不存在。這就是佛教量學中的「可見不可得因」。 科學與佛教在大腦和心識之間的看法不同,就像中醫與西醫對於疾病的看法不一樣。 對熟悉中醫治療的華人來說,這個舉例可能更容易理解:即使對於同一種疾病,中西醫在認知和治療上經常有不同的差別。雖然西方醫學近年來逐漸承認中醫的治療方式,但多數西醫還是根深柢固的認為,西方醫學才是真正的治療,中醫療法經常只是以訛傳訛、誤打誤撞。但中醫則覺得,中醫著重治本,而西醫則是治標,有些病情必須到表面浮現出異狀之後,透過西方醫學儀器檢測,才能看到病灶。 例如中醫理論常常聽到的火氣大、上火等現象,病患雖然可以感覺得到身體上火,但西醫檢測卻不一定能夠查出異樣。可見以科學儀器檢測身體是很表面的,底下隱藏的變化不一定能被發現,如果只以科學檢測的結論去解釋心識的狀態,會有偏頗的疑慮。 以意識來說,粗分的意識和細微的意識會相互影響,有幾個例子可以說明這種現象。 藏文中有一個名詞叫做「拙火」,就是典型透過細微心識的運作來影響身體的體溫,運作方式完全透過冥想。西方科學家很難解釋這種現象,但佛家早已給出解答:心和體內的氣是相互依賴影響的,如果心代表人,那麼氣就好比人所騎乘的馬,心運行到哪裡,氣就運行到哪裡。透過冥想改變體內的氣,再由氣提高身體的溫度。身體的四大地、水、火、風,是由風的轉動帶動火氣更為旺盛。 拙火不是天方夜譚,在哈佛大學的校刊《哈佛大學校報》(Harvard gazette)中曾經發表過一篇名為〈冥想改變了體溫〉(Meditation changes temperatures)的研究,請了一位西藏喇嘛,全身貼滿探測線路,讓他待在低溫的房間中,透過冥想,西藏喇嘛把房間的濕布給烘乾了。 科學家無法探測證明的持心法實例 第二個例子是「持心法」。所謂持心法,是指人在死亡的過程中,心識不斷分解,最終令心安住在最細微的光明狀態中,令心持道。佛教典籍中針對死亡過程所產生的不同現象做出說明,而修行者每天都會練習死亡的過程。以我的根本上師達賴喇嘛尊者來說,他每天都會觀修死亡數次,這種訓練就像是在戰事未發生前實行軍事演習一樣。 在死亡的過程中,心識會從粗分慢慢分解到最細分,這當中每個階段都會看到不同的現象。修行者透過典籍所教導的死亡過程冥想。在死亡階段看到任何現象,都不用感覺害怕。當最細微的意識原始光明生起的時候,修行者知道自己處在最細微的意識中,會藉由最細微的意識去緣取空性,讓心定在空性中並轉為道用。這麼做,心會留在體內但不受腦部的影響。當修行者處於這種情況時,醫學雖然判定他已經腦死,但因為最細微的心識還停留在體內,所以身體不會腐化。 這並非穿鑿附會之說,二○一一年,紐西蘭有一位西藏喇嘛圖登仁波切(Thupten Rinpoche)於五月圓寂,依照當地法令,人死亡後不能將屍體留在家裡,但弟子們知道圖登仁波切正安住在持心法之中,以通俗的講法來解釋,就是靈魂尚未出竅。 相關單位派出醫生確認仁波切已經腦死,但奇怪的是,雖然室內並未因為保存屍體而刻意降低溫度,但仁波切的屍體沒有腐壞的現象,毫無屍臭味。衛生局的人員反覆勘驗,甚至達到了數週之久,此一新聞在當地相當轟動。 另一個關於持心法的例子,發生在二○一六年的五月底。當時,曾任職於達賴喇嘛辦公室圖書館的一位僧人慧法圓寂,享壽七十八歲。他不是眾所皆知的知名高僧,只是一位非常謙虛、默默耕耘的出家人,向來行事低調。 五月二十八日是星期六,那天早上慧法師父起床後突然睜大眼睛,望著牆上掛著的達賴喇嘛尊者法相,大約十五到二十分鐘左右,他停止了呼吸。但在這之前,慧法師父並沒有任何身體病痛。 尊者在得知消息後,要求大家不要移動慧法師父的身體,免得影響他,盡量讓這位僧人能夠住在持心法中越久越好。慧法師父圓寂的位置是下達蘭薩拉,當地五月的溫度大約是攝氏三十三度左右,在這種溫度下,一直到五月三十一日為止,四天之中,慧法師父始終保持端正的坐姿,房間裡也完全沒有屍體的臭味。 我的上師和慧法師父是非常要好的朋友,得知好友過世的消息,他立刻帶領幾位僧眾為慧法師父修法。 四天後的五月三十一日是星期二,換算成藏曆是四月二十五日,依照西藏的習俗,這一天是勝樂金剛的重要日子,空行母會在這天來到世上,喚醒安住在光明中的修行者,並迎請這些修行人前往莊嚴淨土。 上師在替好友修完法後來到我的房間,和我談起慧法師父過世的事情,並告訴我,慧法師父很有可能會在今天被空行母給接走,意思是說,他將在這一天真正死去。 我不解的問上師,「空行母為什麼要把好好安住在光明當中的修行者喚醒呢?」 上師告訴我,在大乘佛法的教法當中,利益眾生比安住光明更為重要。話語剛落,便接到電話通知慧法師父已經往生。上師匆忙趕過去探視,只見慧法師父的屍體已經不再端坐,而是歪倒一方,鼻孔處出血,而房間裡立刻瀰漫出屍臭味。 達賴喇嘛尊者曾說,自從一九五九年流亡至今,已經有超過四十件類似慧法師父這樣死後安住持心法的例子。過去三十多年來,他在不斷與科學家交流的過程中,也曾提及持心法的修持。可惜科學檢測儀器搬運不易,有檢測儀器時,沒有人安住持心法,但有人安住持心法時,科學家和儀器又不在……經過討論後,這些好奇於持心法的科學家們,將一套完整的設備存放在下達蘭薩拉的得樂醫院(Delek Hospital)中。 二○○八年十二月,我在哈佛的一位同學安迪.法蘭西斯(Andy Francis)參與了持心法的研究。我問他,科學檢測到底有沒有什麼特殊的發現?他說,在一次檢測過程中,明明人已經死亡,腦部貼滿探測電線,無法探查出腦波的反應,但奇怪的是,那個房間中不但沒有屍臭味,甚至還飄散著一股香氣,這是他們始終無法透過儀器和科學去理解和解讀的疑惑。但是在佛教經典當中,對此問題早已有了完整的解釋。 從似曾相識與前後今生案例,顯見心識複雜 另外一個我想討論的議題是「déjà-vu」,中文翻成「似曾相識」。很多人應該都有類似的經驗:現實生活中發生的事情,竟和幾年前夢境當中出現的情形一模一樣。這表示細微心識有預知未來的能力,更貼切的說法是,我們能夠夢見未來將要發生的事,不只相似,甚至是一模一樣。 在我還沒來達蘭薩拉之前,曾經在台灣夢見過父親、我和前任辯經學院的校長三人一起站在某座階梯上,我清楚記得三個人站立的位置。後來有一天,當我們三人站在那座階梯上的時候,我猛然驚憶起自己曾經做過這樣一個神奇的夢,就連夢中的溫度和氛圍都清楚記得,甚至校長與我父親談話的內容,也完全與先前夢境中一模一樣。 在哈佛第三年、第四年的時候,我開始教授藏文。課堂上,我問學生是不是也曾有似曾相識的體驗?大約八成左右的學生都曾有過類似的遭遇。從這一點就可以知道,佛教中說我們的內心都有一種了知事物的能力,當這種能力鍛鍊得越來越細微的時候,知覺就會極為敏銳。因為夢中的心識非常細微,能啟發我們更深層了解事物的能力,所以能夠看到未來,也就是類似於似曾相識、預知未來的能力。 有關前後今生的實例,美國有一位精神科學教授伊恩.史蒂文生(Ian Stevenson),曾任職維吉尼亞大學精神病學的系主任,他針對前後今生的問題,做過一項長期研究,自一九六○年開始,就此一課題在學術界中發表許多論文。 他以非常科學的方式進行研究,尋找到一些具有前世記憶的小孩。從孩子口中說起前世經驗時,透過判斷或地名、人名的線索,到當地做深入研究,並且和這些小孩一起去他們口中的「前世父母」家庭進行拜訪。一九九六年他出版《二十個轉世的案例》(Twenty Cases Suggestive of Reincarnation),這本書也是《轉世研究年刊》(Annals of Reincarnation Research)必須參考的典籍。 史蒂文生教授的研究,早期主要針對亞洲小孩,因為此類前世記憶案例大多來自亞洲,在歐洲較少聽到相關的消息。這主要是因為歐美父母在聽到小孩談起前世時,經常將之認為是童言童語而不以為意,父母親本身也沒有前後今生的概念。但後來他在歐洲也發現了不少例子,所以在二○○三年又撰寫了《歐洲人轉世的案例》(European Cases of the Reincarnation Type)。 這些研究書籍都以非常科學的方式去記錄前後今生的個案,而這些個案也說明了,光用人腦的功能去解釋心識,只能發現部分的表面現象,其完整性尚有待商榷。(文:蔣揚仁欽)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為什麼學佛?》,商周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聯合勸募。 作者:蔣揚仁欽 達賴尊者中文翻譯,秉承那爛陀寺千年教法, 用理性辯證與思考,帶你認識學佛入門之道! 二○○八年,蔣揚仁欽前往哈佛修讀印梵學系,開學時,一個美國同學好奇的詢問他:「我們讀了那麼多書,身為知識份子,應該更相信人定勝天才對,怎麼會相信佛法呢?那不是迷信嗎?」 這出乎意料的問題,成了蔣揚仁欽決心撰寫本書的動機。佛學究竟是什麼?學佛到底有何種好處?難道科學昌明的時代,佛法真的如此不入流,只能被視為迷信嗎?許多人都說「學佛是為了逃避現實」,這是真的嗎?如果不是,那麼在這個時代裡,做為學佛者,或是對佛學有興趣的人們,我們該用怎樣的心態去學佛、理解佛學呢? 蔣揚仁欽,十二歲前往印度辯經學院,有系統的學習佛法教理,並接受達賴喇嘛尊者與眾多上師教誨,後留學哈佛,取得博士學位。特殊的人生經歷,讓他打下堅實的佛法基礎,走在修行之路上,傾聽眾人的困惑,總結所學所思, 他覺得,佛法中蘊藏著關於追求幸福快樂、生命圓滿的寶貴答案。 回看這一路學佛之路,其中雖有許多迷惑和困難,但總結來說,蔣揚仁欽認為,學佛的理由就是十六字:「離苦得樂」、「因果不爽」、「前後今生」、「緣起性空」。 倘若你對生活懷有疑惑: .「為什麼沒有錢的時候,心中無比痛苦,但即使擁有了金錢,也無法感覺到快樂?」 .「為什麼好人不一定有好報?」 倘若你對生命感覺困擾: .「真有前世今生的存在嗎?」 .「如果業會生生世世累積,到底該怎麼才能消除呢?」 倘若你對佛法有好奇或困惑: .「學佛就是要出家嗎?」 .「到底佛法在講什麼?」 .「怎麼才是正確的學佛心態和路徑?」 透過本書,或許能有助於一解你心中的疑惑。 這是一本讓非佛教徒也能夠理解佛學的介紹書,更是讓學佛者明白正確學佛目標的「地圖」。用生活化的言語說明佛經與佛陀的智慧,也多舉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例子,或是蔣揚在修行過程中,遭遇的人、事、物。除了說明之外,更集結蔣揚在網路上經常被問到的各種佛學疑難問題,內容深入淺出,讀起來親切有味。 本書特色 一、內容由淺入深,筆法深入淺出。 二、邏輯性、系統性的闡述與分析。 三、整合自身觀修方法,自撰〈三寶偈〉,分享大眾,便於學習。 四、說明從凡夫地到佛地的學佛地圖。(責任編輯:翁世航/核稿編輯:丁肇九)




資料來源:關鍵評論網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