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應當怎樣選擇上師?-專訪下密院雪域五明佛學院校長慈仁扎西

下密院的藏語名稱為“Gyudmed Dratsang”,漢語音譯為“居美扎倉”或“久昧扎倉”,是藏傳佛教格魯派修習密法的主要學院之一。拉薩下密院建於西元1433年,1959年3月,中共在拉薩進行的軍事行動中,下密院遭到炮轟,僧人死傷失散。此後,中共在西藏發動一系列政治運動中,下密院和其他寺院一樣,遭到徹底毀滅。 1959年4月,部分下密院僧眾逃離拉薩,輾轉來到印度北方的達拉豪斯,在該地的西藏難民定居點重建下密院。當時共有180名僧人在印度下密院修習。1972年,下密院從達拉豪斯遷至洪素西藏難民定居點。2007年,達賴喇嘛尊者來到下密院為新校舍主持開光大典。鑒於當時三大寺尚無以在家居士為主的學校,尊者提議下密院為有心學佛的在家眾建立一所國際性的學校,這樣,不分種族,不分國籍的人都有機會修習佛法。下密院的主持、副主持、學校校長及僧眾們隨即開會討論尊者的提議,並達成共識。同年5月,下密院開始規劃建立這所國際學校。2011年4月28日,學校建成啟用。2011年12月7日,達賴喇嘛尊者親自前來舉辦開光大典,學校正式命名為“雪域五明佛學院”。 學校的課程分短期和長期兩種,長期為一年到四年,短期的為2周、1個月到3個月。選擇在該校進行一年以上學習的居士們除了基本佛學課程外,還必須學習藏語,一年後就必須能用藏語上課。學校的課程是著名學者、卸任首席噶倫桑東仁波切親自設置的。自2011年以來,已有1千多學生在學校進行過短期或長期的學習。我在下密院期間,有幾位俄羅斯來的居士在學校學習,還有一位臺灣居士在學校已經學習好幾年了。 雪域五明佛學院不收學費,只收住宿、伙食、水電費,一個月約6千印度盧比,按照現在的匯率約100美元,或600人民幣左右。按照印度政府的規定,六個月以下不需學生簽證,但超過六個月必須持有學生簽證。想要雪域五明佛學院修習長期課程的人,學校可以為他們申請印度的學生簽證。下密院所在的洪素西藏難民定居點離南印度班加羅爾約5小時車程,對初次來印度,人生地不熟,不會說英語的學生,學校會協助他們安全到達。 2015年12月9日,達賴喇嘛尊者在位於南印度洪素西藏難民定居點的下密院舉辦大型法會,內容包括密集金剛灌頂和密集金剛口授傳承。12月5日,我從達蘭薩拉來到洪素,就住在雪域五明佛學院的宿舍裡。次日,我採訪了下密院顯密講修佛學院兼雪域五明佛學院校長格西慈仁扎西。慈仁校長懂漢語,能說會讀,因此採訪是用漢語進行的。 慈仁校長是西藏嘉絨人,1971年出生於現在的四川阿壩州瑪律康縣一個農民之家。他小時候,正是文革期間,家鄉已經沒有寺院,但他從小見了年老的僧人,心裡就會產生喜悅的感覺。他曾經讀過幾年政府辦的小學,學校裡不教藏文,只教漢文。1982年,他開始師從家鄉的一位老師學習藏文和佛法。那時候,他還不懂出家需要正式受戒,以為自己穿上袈裟就算出家了。 1990年,他設法去了色達喇榮溝的五明佛學院,在學院裡呆了幾個月,然後去拉薩,再從拉薩來到印度。那時候,格西慈仁扎西並不知道去印度需要護照、簽證什麼的,他只是與一位鄉親一道,跟隨一位家鄉的僧人到拉薩,僧人要去印度學佛,他們就跟著一同來了。 格西慈仁扎西是怎樣進入下密院的呢?是否有特殊的原因? “一方面是因緣吧,”慈仁校長笑道。“我們家鄉的話跟拉薩話不一樣,跟我們一起的法師會講拉薩話,他在拉薩的時候就住在下密院,他帶我們來的。我們其實是不清楚的,就跟著他來到這邊。過了一年左右才知道,這個寺院是非常好的寺院。沒有特意說要到這邊來。”剛來的時候,顯密講修佛學院剛成立兩年,還沒有畢業的學生。各方面條件都很差,但大家都有很強的學習欲望,也都不覺得辛苦。現在顯密講修佛學院有280多名學生。 我在印度達蘭薩拉期間,演員張鐵林“坐床”成為“活佛”這個醜聞在互聯網上沸沸揚揚。這個醜聞不僅暴露了“認證”張鐵林為“活佛”的另一個假活佛“白瑪奧色”,還將坊間早已流傳的“北京朝陽區活佛”的亂相暴露於眾。 近年來,藏傳佛教在漢人佛教徒中傳播很廣,藏傳佛教的修習有其不同於漢傳佛教的特點,其中一個極其重要的特點就是必須跟隨一位上師,按照次第循序漸進地修習。在這樣混亂的情況下,漢地佛教徒應當怎樣選擇上師呢?我借此機會向慈仁扎西校長請教。 12月18日,在印度沙拉寺,第30屆心智與生命研討會結束,達賴喇嘛尊者在扎什倫布寺的傳法尚未開始的一天間隙中,慈仁校長詳細回答了我的問題。以下是慈仁校長和我談話的實錄,文字稿經過慈仁校長本人審閱。希望這篇訪問稿對有心學佛者有所助益。 李江琳(以下簡稱“李”):對於我們很多漢地的佛教徒,特別是年輕一代的佛教徒來說,他們有心學佛,想學藏傳佛教,但是又沒有可能出來,到雪域五明佛學院這樣一個殊勝的地方學習幾年。在中國大陸有不少假“活佛”,達賴喇嘛尊者講經說法的DVD和書籍都被禁止流通,在家居士們學習佛法有相當大的困難。在這樣的情況下,有心學佛的人應當怎樣找老師,怎樣辨別好的老師呢?請校長開示。 慈仁扎西(以下簡稱“慈”):要看是不是好老師,學生首先一定要知道,好的老師有十個條件。這十個條件我們要先學會,學會之後我們就可以觀察了。這十個條件是根據那蘭陀寺的高僧大德的教導整理出來的。具體說,就是無著菩薩的《經莊嚴論》中所說:“知識調服靜近靜,德增具勤教富饒,善達實性具巧說,悲體離厭應依止。” 簡單說,前三個條件是說,老師應當具備“戒、定、慧”:也就是說,老師的守戒好不好,禪定好不好,智慧好不好。然後,老師的學問要在學生之上,這是第四個條件。 第五個條件是“精進”。我們所說的“精進”,簡單說就是對善法升起歡喜心。“精進”跟“努力”可不一樣,“精進”一定是要對善法升起歡喜心,這才叫精進。所以,好的老師要精進。 第六個條件是經教皆通,也就是說,老師應當精通經典、釋論、儀軌。 第七個條件是“善達實性”,意思是老師最好要有空正見;空正見就是了解空性的智慧,只要修到見道的修行者就會具有空正見。如果還沒有修到空正見的話,老師要對空證見有足夠的瞭解。 第八個條件是“具善說”,意思就是善於表述。善說也包含用不同的語言來表達。就像達賴喇嘛尊者,聽尊者講解佛法的人不一定是佛教徒,各種各樣的人都可以聽,尊者能讓各種各樣的人都聽懂,有“善說”的能力才能做到這一點。或者是像釋尊初轉法輪、二轉法輪、三轉法輪,為什麼要三轉法輪呢?因為弟子的根器不一樣,所以,對不同根器的眾生要有不同的說法,這些都是 “善說”。 第九個條件是老師要具有慈悲心。“慈心”是什麼?就是願一切有情眾生得樂的心。“悲心”是什麼?悲心就是願一切有情眾生離苦的心。什麼是“眾生”呢?佛以外有心者就是眾生。 第十個條件就是“離厭該依止”,用簡單的話來說,就是老師不會對學生有疲累、厭煩的心。也就是說,對學生提出來的問題,老師不會感到厭煩,教導學生不會感到疲累。在任何情況下,老師都會懷著歡喜的心教導學生。 以上這十個條件,是作為佛弟子,不管是漢人、藏人、印度人、西方人,不分種族,都應當瞭解的。只要你想要找一個好的老師,就應當朝這十個條件去瞭解。這十個條件其實不是很難瞭解的。先瞭解了這十個條件,你就可以從旁邊慢慢去觀察,看哪一位老師具備這十個條件,你只要跟著他去學習就不會錯了。 李:也就是說,我們應當根據這十個條件來觀察,只要符合這些條件的人,才可以拜他為師,做他的學生,跟他修習佛法。 慈:但是,作為學生也是要有條件的。依照無著菩薩《經莊嚴論》中說:“說正住具慧,希求為聞器,不變說者德,亦不轉聽者”。這些就是作學生的條件。 “說正住”指的是,“正住”也就是如同“依法不依人”的觀念,如果認為自己喜歡的人講的永遠都是對的,自己不喜歡的人講的話永遠都是錯的,這就不是“正住”。有“正住”不會有這樣的過失。 “具慧”就是學生自己要有能力分辨善惡等,有能力看出老師有沒有具備上述十個條件。 “希求”指得是“希求心”,也就是說,學生在有“正住”和具慧的前提下,懷著歡喜心去希求聞、思、修佛法,希求來世生在三善道,希求脫離輪回的果位,希求得到佛的果位等。 “不變說者德”是對老師心懷恭敬,“不轉聽者”是對有資格的老師信心不變。 以上五個條件是學生所需要具備的條件。 李:我們經常會犯的錯誤是,我們以為只要供養了一位老師,只要給他錢就好了。老師就可以代替你念經,代替你修行,他只要給你加持一個東西,比方說加持一個護身符,你戴著就好了。 慈:(笑)這就變成……直接說的話,就是迷信了。前不久我聽說,達賴喇嘛尊者在一次法會上說:“現在有很多人,生病到了一定的程度就來找我,要我加持。”尊者說:“這行嗎?自己之前沒有注意,到了生病的時候,應該去看醫生啊!我又不是醫生!” 還有人找尊者說眼睛有問題,看不清,請尊者吹一下。尊者開玩笑說:“我的眼睛也看不清,也要吹一下。”類似這樣的情況。 以前我聽尊者說過,醫生(的作用)是百分之五十,自己的保養是百分之五十。所以,我們觀察老師跟自己有很大的關係。我們要觀察老師,自己要先知道老師的十個條件是什麼。 李:我們知道了這十個條件,也檢點自己的發心,儘量讓自己具備作為學生的五個條件,就可以拜師學佛了,對嗎? 慈:還應當更深入地瞭解一些基本概念,比方說“戒、定、慧”。 “戒”是什麼?其實很多人並不清楚我們所講的“戒”是什麼,如果你問他,他會說菩薩戒、沙彌戒、比丘戒、別解脫戒……有很多種。但很多人不知道,任何一個戒都需要具備“守護的心”。所以,“戒是什麼”,簡單地說,就是“守護的心”。不管是什麼戒,五戒也好,十戒也好,守護的心是不可缺的。所以,平常我們用簡單的話來回答“戒是什麼”,就是“守護的心”。 “定”是什麼?坐在那裡什麼也不想就是“定”嗎?不是。“定”有很多種,一種就是心要專注在所緣境上,就是“定”,例如“九住心”。 李:什麼是“九住心”? 慈:“九住心”來源於無著菩薩的《阿毗達摩集論》和《經莊嚴論》。 第一個是“內住”,第二是“續住”,第三是“安住”,第四是“近住”,第五是“調服”,第六是“寂靜”,第七是“最極寂靜”,第八是“專注一境”,第九是“平等住”。 李: 聽上去很複雜,請您詳細說說好嗎? 慈:首先,佛教修安止的對境必須是一尊佛像,心專注在佛像上能有一秒鐘,就算“內住”。從一秒不間斷地延續到20秒,30秒,就算是“續住”。如果沒有辦法“續住”,心散亂了,這時就把心拉回到原來的所緣境(佛像)上,這就是“安住”。然後就要修“近住”。“近住”就是“增廣”的意思。也就是說,讓原先的所緣境(佛像)更加清楚。第五是“調服”。調服什麼呢?要調服昏沉的過患。 李:怎樣調服呢? 慈:要以“思維三摩地的功德”去調服,也就是說,思維安止的好處。第六個“寂靜”,就是要去除掉舉的過患。方法就是思維掉舉的壞處。接下來是“最極寂靜”,意思是若生起貪心和憂愁的話,令其馬上止息,讓心安住。第八是“專注一境”。透過認真努力的方式,讓心能按照自己所想要的安住於所緣境上。第九“平等住”,也就是不需要努力,任運而成的心能完全如自己所願地安住於所緣境上。第八和第九的差別是,心專注在所緣境的時候,第八還是需要努力的,到了第九的時候,不需要努力,自然就有了。 以上九個心都修好了,第九個心之後能修到身心輕安的時候,安止就有了。但也要瞭解“六種力”跟“四種作意”。這些以後有機會再談。以上就是簡單地說“定”。 在安止的基礎上再修勝觀。在顯宗裡,安止是因,勝觀是果。在修勝觀的階段,再去想安止所緣境的佛像是否自性有還是自性沒有,佛像是有我還是無我,佛像是無常還是永恆等等,這個階段就是“慧”了。 再簡單地說“慧”,就是智慧。智慧的最低限度,就是至少能夠分辨善惡。能夠分辨善惡才叫智慧。我們不能說一個人有能力做出很多複雜的東西,比方說連飛機那麼多複雜的零件都能做出來,那只能說是聰明,不是智慧。聰明跟智慧是不一樣的。所以“慧”的最低限度,是能夠分辨善惡,或者具備分辨世俗諦與勝義諦的智慧,要從這個角度去思維,這就是戒、定、慧。 如果我們以這樣的方式去思維,去考察老師,然後再去跟隨老師;但是以上說到的學生必須具備的五個條件也必須要有,這樣就不會錯了。 李:謝謝校長,這番開示很有啟發。(2015年12月6日, 南印度下密院/12月18日,南印度沙拉寺)


資料來源:李江琳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