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德拉精神在「中國崛起」年代非常缺乏

本月5日,南非前總統曼德拉逝世,享年95歲。他的逝世立刻成為全世界關注的焦點,他的一生得到全球幾乎一致的高度讚揚,而在中國也引起廣泛的熱議。今天的中國觀察,要向大家介紹有關曼德拉精神對中國影響的分析評論。 北京《環球時報》的社論稱:「曼德拉一生追求自由和平等,他成為在世界上最終埋葬公開種族隔離制度的象徵。他又是一位政治和解的宣導者,他的身上凝聚了許多對人類政治有現實意義的符號。」「我們注意到,全世界輿論都在讚揚曼德拉,但讚揚者們很多各取所需,力圖把曼德拉變成自己所在力量價值觀甚至政治利益的形象代表。比如在中國互聯網上,一些人把曼德拉描述成僅僅是一位自由主義鬥士,這實在貶低了曼德拉,曼德拉形象比他們所說的豐富得多,這樣的偶像崇拜實際是實用主義的。曼德拉的意義之一是東西方都認同他,這樣的共識對充滿紛爭的當代世界至為寶貴。」 香港《明報》署名林泉忠的評論稱:「曼德拉走了,所有不同膚色、民族、宗教、文化背景的人們都在悼念這位偉大人物的離世,這在當代世界絕無僅有。人們也都在議論究竟曼德拉給這個世界留下什麼遺產?是他那容不得任何懷疑的寬恕胸襟。而這種曼德拉精神尤其在『中國崛起』的年代非常缺乏。」 「 當年在國內外貴賓雲集的總統就職典禮上,曼德拉誠摯地介紹3位受他親自邀請的特別嘉賓——在他當年被關在羅本島監獄時的3位看守人員,那一刻感動了所有在場的人。『寬恕』是受害者最難做到的崇高道德,這不僅僅是基督教宣導的精神,孔子早在兩千多年前已經提倡『恕』與『仁』。」「如今中國正在迅速『崛起』,曾經高唱入雲的『社會和諧』 『文化體制改革』早已淪為口號,群體事件與小悅悅事件仍在不斷發生;對外則訴諸民族主義,傾向強調『國家利益』,與周邊國家涉及領土的摩擦則不斷上演。古聖先賢宣導以『仁』治國及『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與曼德拉精神有異曲同工之妙,值得『崛起』的中國人用心重溫。」 廣東《南方都市報》的社論稱:「一個國家的現代化轉型過程既依賴抗爭,亦不能忽視和解,零和思維只會造就動盪與迴圈。至今在討論社會抗爭議題時,人們仍然熱衷於『公民不服從』傳統和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這是美好的願望,現實世界的抗爭運動則往往伴隨著衝突甚至流血。事實上,一度被視為『非暴力不合作』運動信徒的曼德拉曾強調:『不能把非暴力看作是一種神聖不可違背的原則,而應當把它看作一種根據形勢需要而使用的戰略戰術。』曼德拉的這一立場表明,他不排斥甚至主張暴力抗爭,就此而言,他不是完美的聖徒。但他卻是現實世界的聖徒,曼德拉的人生經歷生動呈現了社會轉型的痛苦與藝術,啟發我們換一種角度去看待抗爭現象。沒有種族隔離,這個世界仍然不乏不公正的政策制度,自由與尊嚴還是很多人難以企及的夢想。曼德拉離世,但他的影響仍在,世界從此進入『後曼德拉』時代。時代需要曼德拉,更需要曼德拉式的愛與寬容。」 香港《明報》的社論稱: 「中國對於曼德拉逝世,國家主席習近平、總理李克強等即時表示追悼,對曼德拉的志業亦予以高度評價和肯定。但令人感慨的是,同樣宣揚和解寬恕的劉曉波,仍然繫獄;至於24年前發生的六四事件,不少人都提出當權者應該與人民和解,但是未獲絲毫迴響;至於曼德拉為自由、為民主而奮鬥的足跡,放在中國現今的情況來檢視,更是難禁唏噓了。」「 如果追悼曼德拉的原動力是他的和解寬恕,如果以此來檢視我們國家、兩岸和香港的情況,如果曼德拉模式能成為相關政策的組成部分,則許多事都可以放下,許多主觀錯誤都可以避免,中華民族的道路會走得更寬更廣。」 (作者為法廣香港特約記者)


資料來源:張文中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