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是有文化的

上節說到的「藏人整體遷移出所有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區」,眼下正在西藏高原廣泛地實行。中國當局把江河上游的生態破壞歸咎于藏人「過度放牧」。按照他們的直線邏輯,既然「過度放牧」,生態的敵人就是牧民,而理想的草原應該是沒有牛羊的,只要把人和牛羊趕出草原,生態就會萬事大吉。牧業的作用不就是為了得到肉奶產品嗎?現代的工業化飼養足夠提供相應產品,因此就不再需要那種落後的生產方式了。 把牧民遷出草原,當局採取物質吸引的手法——由政府免費提供如軍營般一棟棟整齊排列的住房,每家一年還給幾千元生活費。這種誘惑開始很起作用,牧民紛紛賣掉牛羊,進城當城裡人。而牧民面對市場,如同小孩子進超市,什麼都想拿。進城後的牧民買汽車、買電視,學城裡人用手機、用化妝品,下飯館,進娛樂廳,很快就把賣牛羊的積蓄花光。他們學會了在城市花錢,卻不會在城市掙錢。他們接受了市場的規則,卻沒有能力在那規則中競爭和取勝。除了有些人做點小買賣,或是買輛便宜汽車拉活,很多人只是曬太陽,打檯球,看電視,睡懶覺,一天天周而復始。原本勤勞的牧民變成了城鎮裡的二流子。 接下來發現,對於什麼都要錢的城鎮,當積蓄花光,政府給的一年幾千元根本不夠生活。何況政府的錢不會一直給下去。而放棄了原本熟悉的生產方式,牧民在市場上只能找到挖溝填土那類最低等的工作,不可避免地淪落到社會底層。他們的子女因此得不到好的教育,從而將會繼續留在底層,當構成這種迴圈,問題就更加嚴重,成為日益彰顯的危機。 其實,藏人祖祖輩輩在草原放牧了幾千年,為什麼過去生態沒有破壞?問題到底出在哪裡?為什麼就得由牧民承擔這個責任?我聽過藏人環保人士描述國外專家做過的科學實驗——用光照模擬陽光和氣候變化,用割草模擬牛羊吃草,長期的觀察對比顯示,有放牧的草原比沒有放牧的草原更有利生態的多樣化,因此放牧對草原生態應該是有利的。 在當權者只看物質的眼中,放牧只是單純的經濟活動,其中沒有文化,也沒有人,因此隨時可以用另一種經濟方式取代。然而。牧業首先應該被視為是一種人文生態。當決策者認定工業化飼養可以解決肉奶供應時,也許沒錯,可人的世界在物的層面之外,還有文化存在。牧業是人類最古老的文化,也是牧民與生俱來的生存方式,草原是牧民的世代家園,是他們感情寄託的地方,也是他們的能力和自信的立足之處。在草原上,他們是頂天立地的主人而非淪落底層的寄生者,這些都比肉奶生產更重要。尤其是,在天不變道亦不變的西藏高原上,牧業是「天人合一」的藏文明的基礎,因此對牧業的摧毀,實際效果等同於對西藏的「文化滅絕」。 (轉自自由亞洲電台,文章只代表特約評論員個人的立場和觀點)


資料來源:王力雄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