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的現代化

相比之下,西藏的農區比牧區的現代化程度高很多。從農區的傳統服裝普遍比牧區更少就能看出這種區別。西藏農區住房子,睡床,有電視,使用農機,有些家庭還買了汽車。年輕人玩手機,穿「耐克」鞋,看錄影,唱卡拉OK,日益趨向現代化的跡象可以清晰感受。 如果是純粹的農業文明,西藏會和中國內地農村一樣,無條件地接受並且追隨現代化的過程。但是西藏的73個縣市,雖然被分成35個農業縣,14個牧業縣和24個半農半牧縣,看人口統計,被劃歸農業人口的人數也高於牧業人口,然而事實上西藏幾乎不存在純粹的農業區。即使在農業最發達的地區,牧業也佔有相當大的比重。 海拔高度是對農業的根本制約因素。根據緯度不同,農作物生長的海拔極限在藏南約為4300米,在青海藏區約為3700米,平均海拔為4000米。而西藏高原海拔4000米以下的面積只占其總面積的13.9%,這13.9%的面積中又只有很小一部分可以用作耕地——西藏現有22萬公頃耕地,占西藏地表總面積的不到0.2%,基本只限於幾條河谷。這就決定了即使是所謂農區,在經營農業的同時,也會有相當部分的人力投入牧業,收入中的牧業成分也會占重要比例。統計資料顯示,歷史上西藏自治區的牧業產值長期超過農業產值,農區和半農半牧區的肉產量也高於純牧區,是這個推斷的間接印證。因此,我在前面所講的高海拔決定了遊牧生產方式進而決定了傳統生活方式,那樣一種「天不變道亦不變」的邏輯在西藏農區依然也會存在。 今天,西藏的城市、旅遊點和公路沿線呈現的現代化,不能說明西藏在整體上適合現代化。不是說牧民沒有現代化的願望。即使是在最偏僻的草原,那裡的牧民聽到可以用機械代替人剪羊毛和擠奶的描述也會表現出強烈神往。如果能夠住進有煤氣、暖氣,可以洗熱水澡的房子,即使他們尚且無法清楚地想像那是什麼狀態,肯定也不會死守著牛糞爐而拒絕過那樣的生活。的確已經出現有些牧民賣掉自己的全部牲畜,舉家搬到城市去過現代生活的現象。但是問題也就在這裡,這種現代化的代價必須是拋棄原本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 從「天不變,道亦不變」的角度看,要想在西藏高原的高海拔地區世代生活,只有遵循在千年「天人合一」過程中形成的傳統。如果意圖改變這一點,除非藏人整體遷移出所有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區──也就是占總面積86%的西藏高原主體,集中到幾條較低海拔的狹窄河谷中去從事純農業,或是集中到與海拔高低無關的城市和企業,去從事商業、金融、礦業、能源工業和製造業。而那種現代化的代價,是二百多萬平方公里的西藏高原除了少量「點」和「線」,將在整體上成為無人居住地區,除了探險者、盜獵者和開礦者以外無人光顧。西藏作為一個人文地理的概念,那時將不復存在,藏文明就此走到了盡頭。 我正是從這個角度,認為在保持和傳承藏文明的意義上,如何在西藏推進現代化,西藏是否應該全盤現代化,需要有更多面的深入考慮。(文章只代表特約評論員個人的立場和觀點) 轉載自-自由亞洲電台


資料來源:王力雄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