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的藏袍

藏人的服裝中,最基本的是藏袍,無論男女老少,人人都穿。在藏東南較溫暖的河谷地區,夏天是布袍,冬天換成氆氌袍或皮袍,而在藏北、以及今日的青海、四川和甘肅藏區的廣大牧區,一年四季只一件皮袍就夠了。 我們通過電視或照片所看到的藏袍,那種樣式可不是隨心所欲的產物或僅僅出於尊重傳統,它的每一個特點都有與西藏的「天」相適應的專門功能,是工具性的。比如藏袍的袖子,外人只看到在藏人跳舞時被很好看地甩來甩去,其實際的作用在於既能保暖,又不影響手的靈敏。 手套固然也能保暖,但是以西藏高原的低溫,必須厚到相當程度,以至不摘手套就無法摳動槍機、點煙、開酒壺蓋,更別說捏糌粑等等。而手縮在袖筒裡,做所有這些事都不耽誤,又不會凍手。尤其是長時間騎馬,手在袖筒里拉韁繩,既暖和,又能靈敏地控制坐騎。如果需要策馬狂奔,則可以把一隻胳膊褪出袖子揮動馬鞭。當需要兩隻胳膊都活動自如時,可以把兩隻袖子都褪下來,塞到腰後,就可以很方便地幹活。 穿藏袍的講究之處在於紮腰帶。不同情況有不同紮法。出門時往往紮得藏袍上半身寬鬆,便於穿脫袖子,又可以充當一個寬敞口袋,裡面可以裝吃糌粑與喝茶用的碗,以及雜七雜八的各種用品。需要時還可以放孩子,小羊小狗更不在話下。這時紮腰帶要把藏袍下半身提高,便於騎馬走路。 西藏高原的氣候被稱為「一天四季」,夜間遍野冰霜,中午又可能烈日炎炎。穿低地服裝,從早到晚要來回脫換,藏袍卻可以變換不同的穿法適應各種天氣。熱的時候上半身脫掉,藏袍只被腰帶固定在腰間,同時保護著胃和腎。 藏地風大,下雨時漢地的傘和斗笠都不適用,而牧民穿的無面羊皮藏袍,皮子在外,雨澆不透,毛在裡,舒適保暖。牧區沒有椅子,也幾乎不用床,人不論在哪都坐在地上,睡在地上。皮制的藏袍最隔涼,又不怕潮濕。藏袍寬度足夠一半鋪一半蓋,展開的長度正好能從頭蓋到腳,蒙頭而臥,外面即使下大雪也不影響。所以藏袍是牧區最適合的被褥。只要在草原上,很多人至今仍然還用藏袍,白天穿,晚上蓋。 過去的藏區交通阻塞,少有貿易,棉織品不易得到,下層藏民百姓一般不穿內衣。當年馬步芳統治青海時,曾在其治下的藏區強力推行藏人穿褲子。他大概是從風化角度考慮,只要他認為羞恥,就當作人家「愚蠻未化」。 其實從功能上考慮,藏袍穿脫麻煩,沉且厚,下擺難以提起,裡面如果有褲子,大小便必然十分煩瑣。直到今天也有不少藏人不穿褲子,解手時不論男女就地一蹲即可進行。藏袍將一切遮得嚴嚴實實,既擋風,又遮羞。在西藏高原的特殊環境,實在是更文明的一種方式。否則在一覽無餘的草原上,找一個不讓人看見脫褲子的地方談何容易;冰天雪地時,蹲在藏袍裡顯然也更適於保存體溫。 可以看到,藏袍的功能產生於「天」,而不僅僅是產生于文化。僅僅產生于文化的傳統,一般都抵禦不住現代文明的衝擊,只要封閉環境打破,文化和傳統都將隨之變化;而西藏高原的海拔高度,這個「天」的因素無法改變,產生的傳統就會長期保留。這就是為什麼在其他民族的傳統服裝基本消失時,藏袍卻仍然被很多藏人作為日常服裝的原因。(文章只代表特約評論員個人的立場和觀點)


資料來源:王力雄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