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命」的舟曲正在重複同樣悲劇

甘肅舟曲縣審批立項的水電站有68家,只有一家通過安評並到地震局登記註冊,這被地質學家斥為「不要命」。當地地震環保部門反對無效,招商局幫助無證水電站上馬,而水電開發給能舟曲地方財政帶來一年2千萬元左右的稅收。(8月2日央視《經濟半小時》) 對於舟曲,我們並不陌生。去年8月8日,這裡曾發生特大泥石流災害,造成1471人死亡,294人失蹤,這是新中國有史以來最嚴重的泥石流災害。為此中央和甘肅省投入資金五十億兩千萬,用於舟曲災害重建、恢復生態。 那次泥石流災害看似天災,但其背後存在著不能忽視的人為因素。本來,舟曲位於地質災害高發區,是不適宜進行過度開發的,但從上世紀80年代到本世紀初,當地森林砍伐和水土流失嚴重,舟曲白龍江水電開發程度更是達到技術可開發量的78%,而按照國際上公認標準,對於河流水資源的開發不能超過40%,否則給環境帶來的負面影響將集中顯現。 而舟曲在泥石流災害發生前,已經收到過相關預警,早在2003年,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便已列明地質災害隱患點,並向舟曲發出警告。汶川地震後,北京專家組再次提醒舟曲要關注滑坡危害。然而,本可避免的災害還是發生了。令人痛心的是,舟曲當地非但不吸取教訓,反倒摘掉了安評和環評的緊箍咒,變本加厲的推進水電開發。 據地質專家介紹,舟曲的白龍江處於一個大斷裂帶,而對於地震斷裂帶的建設原則,上級主管部門有明確規定,包括水電站在內的建設專案必須經過地震部門的安全評估才能進行,但68家水電站中來登記註冊的只有一家。至於這些水電站是否通過環評,甘南州環保局沒有提供任何資料,估計狀況並不樂觀。 安評、環評等手續缺失的水電專案,竟能堂而皇之地開山放炮、建壩截流,據說,這是當地為了招商引資發展小水電。但水電一年帶來的財政收入有2000多萬,而上次泥石流災害發生後中央和甘肅用於舟曲重建的資金就有50多億,發電的成本也未免太高了些。不過舟曲政府顯然不在乎這個,反正稅收上來是自己的,萬一帶來生態災害是由上邊買單的。 我們眼睜睜地看著,「不要命」的舟曲正在重複同樣的悲劇,難道真得無能為力?如果我們的官員考核機制能夠不以GDP為主導,能將民意指標納入其中,或改用綠色GDP統計方法,地方官員還會這樣不計成本地發展經濟嗎?如果土地多是私人承包,對某地資源的開發、重大項目的興建必須得到當地公民代議機構的認可和授權,這些官員和商人還能如此肆無忌憚嗎? 說白了,舟曲悲劇的成因不在於人與自然的關係不和諧,而在於地方政府的權力未受到有效制約,使得官員鼠目寸光、急功近利。舟曲被稱為「隴上桃花源」,據地質學家孫文鵬回憶,舟曲以前是一個山青水秀、魚兒成群的「江南水鄉」,白龍江也是清澈見底,還可以用扁擔紮魚。可如今舟曲境內的白龍江已變得渾濁不堪,還因水電開發多次斷流,莫非奔騰多年的白龍江要在我們這代人手中窒息?當地官員正在造就這一悲劇,但為此受難的卻是舟曲。 http://www.21ccom.net/articles/sxpl/pl/article_2011080542576.html


資料來源:韓青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