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草原上消失的亡靈

阿嘉仁波切曾告訴我,文革後,青海的藏族老幹部扎喜旺徐一再要求鄧小平對1958年青海的“平叛”予以平反。 在他的堅持下,青海省調來各州縣的有關檔案,在嚴密戒備下重新審查當年的“平叛”。 檔案中呈現的事實令在場的人目瞪口呆:當年的鎮壓,可以說是對少數民族血債累累。 這些檔案被下令重新封存,“除非太陽從西邊出來,恐怕老百姓難能一見”。 上世紀五十年代末青海藏人到底遭遇了什麼,可靠的資料非常難找,只能從蛛絲馬跡中尋找真相。 在正常情況下,人口是一個社會最穩定的數據,因為人口變動是集體行為結果,不是一兩個人想變就能變的。 而且,人口數據大多是所謂“官方數據”,無論是普查、抽查或者根據稅收等數據推算,其最終依據通常都是政府的官方資料。 中國在1953年和1964年經行過兩次人口普查。 在研究五十年代藏地歷史的時候,青海省玉樹州和果洛州的藏人人口數字引起了我的注意。 我找到一些公開出版的人口資料,選出三本書作為比對:一是1987年由青海省計劃生育宣傳中心出版的“內部讀物”《青海人口》,作者馮浩華;其二是1989年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出版的《中國人口青海分冊》, 馮浩華是編委之一;其三是中國統計出版社1994年出版,青海省人口普查辦公室編的《青海藏族人口》。 一般地說,此類資料越晚出版的越準確,因為有機會勘正以前可能發生的誤差和錯漏;另外,政府專職辦公室發布的數據應該比較權威。 根據這一規律,青海省人口普查辦公室出版的《青海藏族人口》應最為可靠。 可是,比較這三本專著中的一些數字,發現事實並非如此。 1953年人口數字之謎 檢查錯誤人口數字的一個辦法是,各類人口數據之間有一定的邏輯聯繫,比如總數、比例和增長率,互相牽連在一起。 在電腦統計軟件還沒有普遍應用的時代,在一個數字上動過手腳,必定留下統計學上不一致的痕跡。 1953年是我考察的起點,那一年青海省到底有多少藏人? 青海省人口普查辦公室告訴我們:“建國後,從1950年至今,歷年都有準確的人口統計數據”,“1950年,全省人口為1518305,其中藏族人口為 435335 ,佔全省總人口的28 . 62%, 到1957年,增長為513415 ,年平均增長率為2.41%。”(《青海藏族人口》17頁)。 從這些數據不難推算,1953年青海藏族人口約為467574人。 可是,該書第二章卻又提供了另一組明指1953年藏人人口的數字:“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青海藏族人口為 251959 人,佔全國藏族總人口的9%。”( 《青海藏族人口》22頁)這個數據比前一數據減少了215615人,相差約一半。 這顯然無法用正常的統計誤差來解釋。 玉樹州的藏人人口 為了做出判斷,只能比對其他來源的數字。 根據馮浩華提供的數據,玉樹州1953年的藏人人口為 12.64萬 人(《青海人口》160頁)。 《中國人口青海分冊》和2005年出版的《玉樹州志》(26頁)提供的數據都是126383人,看來是同一來源,這個數字與馮浩華的數字基本一致。 根據《中國人口•青海分冊》,1964年,玉樹州人口為102012,比1953年減少了24371人,負增長23.89%,平均每年負增長1.97%(《中國人口•青海分冊》199頁)。 人口負增長必有災難發生。 在1953到1964這十年中,玉樹州發生了兩個影響到人口數量的重大事件:1.戰爭, 2.飢荒。 這兩大事件都發生在1958年之後。 在1953年到1958年這5年間,玉樹並未發生天災人禍,人口不可能沒有自然增長。 要弄清楚1953年到1964年玉樹人口的變化,必須找到1957/1958年的玉樹藏人人口數據。 《玉樹州志》提供了較為詳細的該州1956-1996年各民族人口統計表(《玉樹州志》 107-108頁),但是缺1958年。 根據這份人口資料,就算1958年藏人人口與1957年相同,即 159419 人,亦可看出,在1958年玉樹州爆發戰爭,一年後玉樹州藏族人口減少了6209人。 到1961年,玉樹州人口總量為93095人,其中還包括幾千名駐軍,也就是說,1961年,玉樹州的藏人人口約為9萬以下。 此數據顯示, 1958-1961四年的戰爭,導致玉樹藏人人口至少減少69419人,超過1953年玉樹總人口的一半 。 到1964年,玉樹藏人口略有回升,但從1957到1964年統算,玉樹人口仍然減少了54850人,即38.7%,超過1958年玉樹州人口的三分之一。 1953-1964年果洛人口數據 在《果洛州志》158-159頁中,該州1953年總人口54662人。 《果洛州志》171頁提供的1964年果洛州藏族人口數據為50875人,根據該數據,1953到1964年果洛州減少了3787人。 可是,《青海人口》中提供的數據是,1953年果洛州人口實為 10.03萬 人,1964年的人口數據為 5.61萬 人。 二者相比,《果洛州志》中1964年的人口數字相同,而1953年的人口基數卻被“腰斬”,只相當於馮浩華數據的一半左右。 《中國人口•青海分冊》列出1953年果洛州人口數字為100343,其中包括1952年“果洛工作團”和“果洛騎兵支隊”共715人。 減去這715,1953年果洛人口實為99628。 根據這個數據,1964年,果洛州人口比1953年減少 48753 人,即減少了48.9%。 也就是說,該州和玉樹一樣,有近一半藏人人口在那幾年裡消失了。 《果洛州志》中有另一組與果洛人口有關的數據,即1961年該州劃分階級成份的數據: “結合反封建鬥爭,在全州範圍內開展了劃分階級成份工作。至1961年6月, 共劃牧主712戶、2848人, 佔總人口的4.43%;富牧855戶、3420 人,佔總人口的5.32%; 中、貧牧1268 戶、57965 人,佔總人數的90.24%。” (《果洛州志》266-267頁) “劃分階級成份”是在果洛牧民中進行的,與軍隊、移民無關,而且“劃分成份”是一項落實到各家各戶的工作,因此,該數據是相當有用的統計數據。 根據這個數據,1961年果洛州藏人人口數字為64233人,比《果洛州志》提供的1961年該州總人口數還多出一萬多人。 以《青海人口》中果洛州1953年藏人人口99628減去64233,即使不考慮前幾年的自然增長數,果洛州在“平叛”高峰的1958到1961年中,至少減少了 35395人,達35.53 %,超過了1953年果洛州人口的三分之一。 1961年到1964年的三年中,果洛人口持續下降至50875人,又減少了13358人。 無論是直接計算還是分為兩個階段來計算,得出的是同樣的數據:果洛州1964年比1953年至少減少了 48753 人,而非《果洛州志》列出的3787人。 根據以上比對分析,可以確認的是:“平叛”和大饑荒導致青海果洛、玉樹這兩個自治州的藏人人口至少“減少”了 118172 人。 《青海藏族人口》中的數字動了什麼手腳 本文開頭指出,按照《青海藏族人口》中1950年藏族人口數及年增長率推算,1953年全省藏族人口為467574。 再根據1953、1964年青海藏人在各州市的分佈和比重表,可以推算出青海各州藏人的人口數,從這些數字可以看出,從1953年到1964年,青海省各藏族自治州人口下降幅度令人震驚。 正是這一原因,青海省人口普查辦公室的《青海藏族人口》給出了1953年全省藏族人口251959這個數字,《果洛州志》也把1953年的人口數據做了同樣削減。 這個數字和其他人口數字都無法吻合,留下了篡改單一數據的破綻。 這一篡改使得計算上1953年到1964年的人口不是驟減,而是增加。 “腰斬”1953年人口數的秘密就在這裡。 《果洛州志》的編者和青海省人口普查辦公室似乎都沒有想過,修改人口數據“牽一發動全身”,要改得天衣無縫,必須對那些年的所有統計數據都做出相應修改,並非把人口基數“腰斬”那麼簡單。 任意修改數據,必定破綻百出。 《玉樹州志》提供了1958-1962在戰爭歷年被“殲滅”的“叛匪”人數,總計是76725人,相當於該州1959年藏人人口153270的50.06 %;而如果根據《青海藏族人口》那個被“腰斬”後的人口基數計算,1953年玉樹州人口為77628人, 4年中被“殲滅”近76725人後,3年後的1964年居然還有近10萬人! 《果洛州志》中也有一組1958年的“叛匪”數據:“1958 年8 月……果洛州煽動和裹脅參加叛亂總戶數10673戶,人數達44523人。”(《果洛州志》423頁) 《果洛州志》提供的1958年人口數據減去“非農業人口”為48219人,也就是說,1958年果洛州的總人口,包括婦女老人兒童,幾乎全部“叛”了。 這是違背常識的。 《果洛州志》記載的“參加叛亂”總人數可以旁證,該書中的1953年藏人人口數據54662已經是大為縮小的結果,而《青海藏族人口》中,根據全省藏族總人口251959 推算出的果洛藏族人口33259則更是人為編造。 1958年“參加叛亂”總數的統計應該是較為可靠的數字,因為這個數字涉及到對這些人的政治處理(懲罰和後來的平反賠償)。 根據這一數字,符合常識的結論是,1953年果洛藏人總數據,最接近真實的是《中國人口•青海分冊》中提供的10萬左右。 在《青海人口》的最後一頁,馮浩華留下了立此存照的說明: “本書在進行第二校時,突然得知 青海省公安廳和青海省統計局關於調整果洛藏族自治州1949年到1955年人口總數決定的報告 ,省政府已經同意批准。由於調整了果洛州人口數字,由此也相應的調整了過去已經公佈過的1949年到1955年全省總人口數字和1950年到1953年全省藏族人口數字。所以,根據省公安廳和省統計局修正了的人口數字,本書原來使用了的過去公佈過的人口數字, 相應的按最新調整的人口數字進行了校正 。特此說明。”(《青海人口》350頁) 人口性別比之謎 馮浩華的《青海人口》列出了玉樹、果洛兩州三次人口統計中的性別比數據(《青海人口》31頁): 果洛州: 1953年100.60 1964年 88.89 1982年99.35 玉樹州: 1953年100.95 1964年 80.21 1982年92.51 這組數據顯示,1964年的人口統計中,這兩個州的男性人口大幅減少。 1962年2月2日新華社內參中,有篇題為“青海牧區婦女的要求”的文章亦提及:“ 果洛、玉樹許多地方青壯年男女的比例在一比七以上,有的地方達到一比十幾 。” 這兩個州的青壯年男性牧民到哪裡去了? 有關“平叛”的資料和統計數據顯示,由於“反對共產黨”,反對“統購統銷”,反對“合作化”,他們在1958-1961年間被中國人民解放軍步兵、騎兵、砲兵和空軍用現代作戰方式大規模“殲滅”。 除了死、傷、失踪之外,還有至少3萬多人被判刑和“集訓”,期間有相當數量的人死亡。 有些部落,解放軍所到之處,將青壯男子統統抓起來,很多人就此下落不明。 短短幾年間,果洛、玉樹男女比例成一比七甚至一比十幾,這個數字背後的事實是,那些部落裡已經沒有青壯男人了,部落已經瀕臨滅絕。 那裡的藏人所經歷的生命損失,用慘絕人寰來形容,也絕不為過。 如今,半個世紀過去了。 我們面前只剩下這些枯燥的人口統計數字。 那些數字裡,每個“1”是一個人的生命。 這一個一個的“1”,成千成萬,就這樣靜靜消失在青海高原的牧草下面。


資料來源:李江琳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