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拉薩》之藥師佛之殤

《1959:拉薩》之藥師佛之殤
1959年3月20日,藏曆土豬年2月11日,星期五。 槍炮聲裏,清晨悄然而來。天色清淡如水,緋雲飄曳如紗。遠處的雪山紅雲暈染,宛若高原婦人的雙頰;拉薩河上水波灩洊,猶如雪域少女笑靨如花。如水的天空越來越藍,如紗的緋雲越來越濃。天空碧藍如洗,朝霞嫣紅似血, 莊嚴地托起一輪金光四射的太陽。億萬道陽光如芒如箭,照耀硝煙四起的聖城。大昭寺頂,金色雙鹿仰望蒼穹,法輪在陽光下發出眩目的金光。 清晨5點,軍區司令部會議室裏坐滿頭帶戴五星軍帽的軍人。手握藏民生殺大權的軍官們正在開緊急會議。與會者包括西藏軍區副司令鄧少東、副政委詹化雨,以及各主要部門負責人和各部隊的指揮官。開會之前,“第一槍”和達賴喇嘛出走的情況已經電報中央軍委。其時,毛澤東正在湖北視察。在西藏動刀兵事關重大,軍委自然不敢做主,電報被轉發給毛澤東。毛澤東接到電報後,定下“拉薩戰役的”基本戰略。他指示中央軍委,命西藏軍區把“叛亂武裝”拖在拉薩,等待增援部隊進藏,對拉薩展開合圍,一舉將“四水六崗”等藏人反抗力量全殲於拉薩一帶。中央同時急電在西藏周邊整裝待發的部隊,命令他們即刻出發,並限時趕到指定地區,對拉薩實施大合圍。 從拉薩事發到毛澤東下達指示,走的是拉薩-北京-武漢的往返通訊,這當中有若干小時不明原因的時間差。譚冠三主持的這個緊急會議,就落在這個時間差當中。 會議有兩個議題。第一個議題是打不打;第二個議題是怎樣打。其實,第一個議題要討論的不是要不要打,“通過總決戰來解決西藏問題”是毛澤東的既定方針,而且是1955年就已經開始醞釀的方針。 因此,“打”並不是個問題。討論的是要不要按照預先制定的計劃,將戰事全面鋪開。經過一陣分析討論,會議做出了打的決定。順理成章,第二個議題討論的是怎樣打。 《解放西藏史》把這個決策過程簡化爲: “譚冠三等領導人冷靜地聽取了與會人員對拉薩叛亂形勢的分析認爲,爲了吸引各地叛亂武裝聚集拉薩、再等待入藏部隊聚殲敵人的情況已經發生變化。譚冠三以政治家的氣魄和對黨、對人民勇於負責的膽略,定下了于當日10時發起反擊的決心。首先攻佔藥王山,奪取拉薩制高點,分割敵人;然後集中兵力火力攻殲羅布林卡之敵,摧毀叛亂武裝總部;繼而集中兵力火力,一塊一塊地消滅盤踞市區的叛亂武裝。爲了保護文物古迹,對布達拉宮之叛亂武裝圍而不打,迫使其投降。上述反擊計劃立即報告了中央軍委和毛主席。” 這一描述省略了諸多重要細節,造成譚冠三一開始就打算改變毛澤東作戰部署的印象。但其他出版物中透露的細節顯示,事情並非如此簡單。幾十年來,對“拉薩戰役”之前藏方情況的描述有許多誇張,而且宣傳遠遠多於史實。實際上,當時的情況,這些在拉薩已經生活了好幾年的軍人知道得很清楚。他們完全知道自己的優勢,也有必勝的把握,並據此決定了作戰方案: “經過分析,一致認爲我戰鬥技術絕對優勢,叛軍分散,而且由雲、川、青、康和西藏幾省力量合成,各自爲陣,協同作戰較差,只要我們利用了這個短處,一個一個地吃掉他是有把握的。譚冠三這才下決心打。決定採用集中兵力一塊一塊地吃掉敵人的戰術,以現有的兵力對噶廈叛亂集團進行反擊,形勢上對其形成四面合圍,北面由軍區教導隊負責,西面由汽車十六團,步兵一五五團負責,東南面由一五九團,軍區警衛營部分部隊負責.集中一五五、一五九團主力一塊一塊地吃掉叛軍。” 緊急會議同時決定,將戰役分作三個階段進行: “第一階段以159團二營在308團炮火掩護下,首先攻佔藥王山,切斷羅布林卡與市區的聯繫;第二階段以155團(欠二營)主力從東西兩面對羅布林卡實施夾擊,消滅叛亂武裝主力。159團攻佔功德林並以一部兵力配合155團攻擊羅布林卡之敵;第三階段以155團(欠三營)、159團(欠一營)和警衛營機動兵力包圍殲滅市區之敵。” 由此形成了甲波日、羅布林卡、大昭寺、小昭寺、布達拉宮等五個主要作戰點;同時在裝甲車的帶領下,在全城張貼經過中央軍委審定批准的布告。這個計劃決定後,當即電報中央軍委審批。 但是,在等待批准的過程中,情況出現了變化。譚冠三突然“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不等中央軍委批准,下達了立即發動總攻擊的命令。爲什麽會出現這樣的變化? 當時參戰的解放軍指揮官們的回憶文章裏,透露了一些蛛絲馬迹。根據他們的回憶,“拉薩戰役”從淩晨打響後,一直在進行之中。如果汽車十六團軍官黃少勇記憶無誤的話,19日半夜,即“第一槍”發生之前,戰鬥就已開始: “十九日上午,我們接到軍區通知:如見三顆綠色信號彈,即爲反擊的命令。是夜,由於敵人一入夜便亂打信號彈,以致難辨敵我。我們遂命令部隊按原計劃執行,命令教一連提高警惕,堅決打擊叛匪。” 這段回憶有點奇怪。3月19日戰爭尚未開始,軍區就定下了“反擊”而非“進攻”的信號,也就是說,制訂這一計劃時,軍區有把握對方會先動手。果然: “半夜,大股叛匪向渡口突圍,進攻我守衛部隊。我教一連在營長的指揮下,輕重機槍一起開火,叛匪丟下了一百多具屍體後,狼狽竄回,放棄了從老渡口的突圍。三月二十日拂曉時,市區槍聲大作,拉薩戰役正式打響了。 此時,西郊山溝裏千餘叛匪也蠢蠢欲動,一夜人叫馬嘶,亂成一片,幾次想通過西郊山嘴進入拉薩增援,但因我早有部隊扼守,沿線七一農場等單位人人持槍,嚴陣以待,叛匪始終未敢妄動。” 黃少勇沒有說“原計劃”是什麽,但他的回憶與吉柚權所描述的“第一槍”經過截然不同。對照吉柚權提供的軍隊配置和作戰方案,黃少勇所屬的汽車十六團當時確實是在拉薩西郊,也就是羅布林卡西面一帶。根據他的描述,“拉薩戰役”是從19日半夜開始,而且無法判斷“第一槍”究竟是誰打的。 一名3月11日即接受軍區保護的前噶廈政府高階官員回憶,3月20日那天,他和家人在羅布林卡西面的軍區醫院裏。“3月19日夜裏,約北京時間2點,到處是打炮的聲音,好像是外面往醫院打炮,我們覺得個個窗子都在響,後來他們說這是醫院往羅布林卡打。”他們一家人隨即被送到醫院樓底下,用鋼筋水泥修築的地洞裏。 前昌都總管拉魯回憶錄中提及: “藏曆初十(3月19日)。下半夜仍可聽見槍聲。 藏曆十一日(3月20日),早晨,羅布林卡方向仍有槍聲和炮聲。交通中斷,不能通行。遠處可看見藥王山上,槍炮互射的火光。” 其他人的回憶也證實,在譚冠三作出決定之前,拉薩已經在激戰,各個作戰點都已經打得很激烈,譚冠三下令之前,解放軍至少已經向甲波日發動了一次進攻,但被山上的藏軍擊退,無功而返。 警衛營長朱秀山的部隊在20日淩晨已經“首戰告捷”,“殲滅”了正在睡大覺的藏軍第四代本。守在各處的民兵也已經開打。這些情況顯示,拉薩當時已經是一片混戰,不管有沒有得到中央軍委批准,事實上解放軍已經開始作戰。 另一個重要原因是,譚冠三明白,如果此時不打,可能就打不成了: “晨五時,譚冠三在軍區召開緊急會議,會議認爲達賴逃走後,留在拉薩的叛亂武裝力量逐漸減少,而不是增加,爲了防敵繼續向山南轉移,我應立即對叛亂武裝進行反擊。” 從上述資料來看,譚冠三完全明白,達賴喇嘛出走之後,在羅布林卡牆內外的民衆和藏軍會解散,其中部分人可能會去山南。因此,各部隊和民兵都在19日得到“反擊”的通知,並非偶然:“第一槍”必須在3月20日淩晨響起。否則,隨著時間一天天過去,拉薩局勢就會像達賴喇嘛原來希望的那樣,集會解散,人群散去,大部分藏軍和康巴人會離開拉薩。那樣一來,好不容易等待對方集結起來加以合圍殲滅的機會就會失去了。 (二) 孤峰甲波日,位於布達拉宮右側,藏語意爲“鐵山”,因山上建有供奉藥師如來的寺院和藏醫學院,故漢語稱爲“藥王山”。甲波日的高度只有數百米,卻頗負盛名。從不同角度看,甲波日呈不同形狀。從布達拉宮頂俯瞰,山勢如遊龍;從德吉林卡遙望,山形似臥虎;隔河遠眺,甲波日拔地而起,峭壁斷崖,崢嶸蒼峻。山下有一池碧水,風和日麗之時,山影落在水上,與樹影交相輝映。 甲波日與紅山原爲一體,民間傳說中,甲波日是一條天上飛來的龍,落在拉薩河穀,紅山爲龍頭,甲波日爲龍尾。後因修路,將龍生生切斷,紅山與甲波日一分爲二,彼此相望。路成後,兩山之間建有巨大佛塔,將鐵山與紅山重新連成一脈。甲波日山頂有座廟宇式的建築,與布達拉宮遙遙相對。這座建築就是在西藏文化史和醫學史上大名鼎鼎的藏醫學院,藏語“甲日貝智亞卓潘達那吾擦日切林”, 意爲“藥王琉璃妙見利衆吠陀洲”,簡稱“醫學利衆院”,俗稱“門巴紮倉”。藏醫學院建於1695年,爲西藏著名政治家、大學者、醫學家第司·桑傑嘉措創辦。 早在西元14世紀,甲波日山上已有一座名叫“珠妥拉康”的寺廟,相傳爲西藏歷史上著名高僧唐東傑布所建。唐東傑布不僅是一位出色的修行者,還是醫學大師和藏戲創始人,並以修建鐵索橋利益衆生,在西藏廣受敬仰。他雲遊來此,在鐵山暫住修行,建立該寺,並製作珊瑚綴成的無量壽佛像、綠松石綴成的綠度母像、琥珀綴成的空行母像、海螺綴成的觀世音像,將這些稀世造像供奉於寺中。後世又添加藥師八如來以及多位大醫者的塑像。 五世達賴喇嘛時期,第司 桑傑嘉措主持政務。第司·桑傑嘉措在西藏歷史上是個重要人物。他不僅是政治家,同時也是著名醫學家。因此,他除了傾全藏之力擴建布達拉宮,還修繕了甲波日山上原有的佛殿,並新建一座20根柱子的大殿,供奉一層樓高的釋迦摩尼像、大譯師毗盧遮那、醫學家宇妥·雲丹貢布和五世達賴喇嘛塑像。修建完成後,大殿正門梁額上,以藏文、蘭劄文、烏爾都文和梵文書寫頌詞:“圓滿塵積藥王山,山頂高聳琉璃天,壯觀稀有利衆生,濟世功業代傳洲”,以彰懸壺濟世,利益衆生的宗旨。 西元1697年,即藏曆第十二饒迥火牛年5月25日,第司·桑傑嘉措主持醫學利衆院開學典禮,並爲第一批學僧作《四部醫典》第一部總則續灌頂。彼時,天降甘露,彩虹橫空,衆皆以爲吉兆,歡喜讚歎。第司·桑傑嘉措去逝後,爲感其建立醫學院,弘揚佛法中以醫術利益衆生之高德,特爲他製造純銀靈塔,上嵌各種珍寶,將之奉於甲波日醫學院內。第司·桑傑嘉措留下《白琉璃論》、《藍琉璃》、《醫學概論·琉璃寶鏡仙人喜筵》、《秘決續補注·斬除非命死繩利劍》、《藏醫史》、《醫學四續圖解》等重要醫學著作。 1921年,禦醫總堪布強巴圖旺爲醫學利衆院奉獻一尊高達一層樓,鑲嵌各種珍寶的藥師佛鍍金銅像。1951年,堪仲大喇嘛豎立了一層樓高的千手觀音、金剛手菩薩、勝樂金剛和大威德金剛像。大殿上層爲護法神殿,供奉金剛護法神、戰神,蓮花生大師,以及長壽三尊 、師徒三尊 、密宗事部三祜主 及大威德金剛。頂層供奉十六羅漢等諸多佛像。除此之外,山上還有修行岩洞,以及無數大小摩崖石刻等名勝古迹。 甲波日山下有天然泉水,被認爲有殊勝的藥用價值,故稱“藥泉”或“聖泉”,爲歷代達賴喇嘛專用水源。 西曆1959年3月20日上午,北京時間10點,西藏黨政軍最高領導人譚冠三將軍一聲令下,“拉薩戰役”第一階段——甲波日炮戰開始。 5分鐘後,紅、綠、白三色信號彈騰空而起,高原純淨的天空裏,燃燒起幾朵眩目的火花。西藏軍區308炮團駐地,76加農炮和122榴彈炮早已架設停當,官兵們摩拳擦掌,躍躍欲試。炮手們看見信號,先發三炮小試牛刀。三發炮彈落到甲波日山頂,轟然爆炸,一座圓形石屋應聲倒塌。緊接著,由42門大炮組成的炮群朝甲波日山頂發動猛烈轟擊。早在3月10日“拉薩事件”爆發之前,該團已經對拉薩全城實行了精密諸元準備,並且進行了多次訓練。因此,指揮官成竹在胸,炮手動作嫺熟, 炮彈接二連三,持續不斷,帶著尖利的嘯音飛過拉薩河,落到甲波日山頂的醫學利衆院,摧毀目標精確無比,彈無虛發。 鐵山頂上迸出一朵朵眩目的火團,與燦爛的陽光撞擊。爆炸聲裏,醫學院匾額跌落,經幢折斷;大殿房頂塌陷,牆倒屋摧。殿堂裏的大威德金剛、千手觀音、蓮花生大師等數百座塑像墜落塵埃,四分五裂。高原華貴的藍天下,甲波日濃煙滾滾,如同正在熊熊燃燒的桑煙爐。此時此刻,拉薩是一座祭壇;此時此刻,甲波日是祭壇中央點燃的香。長長的黑煙在拉薩河穀升騰飄蕩,緩緩飄過布達拉宮,隨風遠去,漸漸融合在天邊的雲彩之中。 甲波日炮戰期間,西藏軍區308炮團三連連長王國珍,在觀察所裏觀望炮轟甲波日的戰況: “我在觀察所裏清楚地看到,每群炮彈都準確地落在目標區及其周圍。藥王山頭煙火飛騰,塵土彌漫,亂石崩雲,炮火一批比一批更加猛烈,更準確、間隙的時間更短!我感到大地在震抖,仿佛空氣也在燃燒。叛匪們無處藏身,一哄而散。我毫不留情地指揮著炮火隨著叛匪的移動而移動。陣地上,我們的戰士一邊打炮,一邊怒吼‘叫你叛亂!’真是解恨極了!” 49年後,中國國防大學教授徐焰少將如此描述: “隨後的一小時內,千餘發炮彈呼嘯著落到山上,所有碉堡戰壕幾乎都未及開火即被摧毀。11時後解放軍以第159團一個連向藥王山衝擊,一小時後未遇抵抗即登上山頂,發現藏軍除被炸斃外已全部作鳥獸散。” 徐焰少將沒有說明到底有多少人被“炸斃”。《西藏平叛紀實》提及,被三發試射的炮彈炸毀的圓形石屋是“山上九千名康巴叛匪的指揮所” ,甲波日是座很小的山,山上聚集9千人有違常識,不知道是作者筆誤,是軍區戰前對形勢的誇大,還是意指當時在拉薩的全部康巴人,但這是迄今爲止中方資料中唯一出現的數位。藏方資料中有各作戰地點的參與者回憶,獨缺甲波日,目前看到的只有流亡藏人作家江央諾布在他的博客“影子西藏”中,寫到了一段甲波日炮戰的情況。根據他採訪的一名藏軍幸存者說,甲波日當時由77名藏軍第二代本士兵駐守。 藏軍從1952年以來一直負責駐守甲波日,並不是3月10日事件之後才在山上修築工事的。1952年毛澤東指示西藏工委:“各種殘民害理的壞事讓他們(按:噶廈政府)去做,我們則只做生産、貿易、修路、醫藥、統戰(團結多數,耐心教育)等好事,以爭取群衆,等候時機成熟,再談全部實行協定的問題。” 根據這一指示,工委責成噶廈政府負責拉薩市的治安,因此藏軍一直在城內幾個地點駐防。 居欽圖丹和他的夥伴們在拉薩河對岸的山頂,望著甲波日山上的滾滾硝煙: “打了兩個小時 沒有間斷。整座山上濃煙滾滾,看不到布達拉宮。過了一陣,濃煙散掉以後,甲波日山頂所有建築都被轟平了,但布達拉還是好好的。” 康巴漢子們只能隔河遙望炮火中的甲波日。巨大的煙柱飄過拉薩河穀,像一把尖刀,在他們的靈魂深處剜出一道無法癒合的傷口。 炮聲停止後,步兵159團2營4連副營長張福臣、指導員曹志凱率領部隊,從甲波日南側和西南側向山頂發動衝鋒。部隊到達山腳,士兵們暫停,張副營長命令輕重機槍朝山上齊射,掩護開路的士兵。這些士兵端著噴火器,小心翼翼接近“目標”,即山坡上的灌木叢,將前進方向所有的“障礙物”皆盡燒毀。這真是多此一舉。 經過至少一小時地毯式密集轟炸之後,甲波日或許已經沒有一隻活著的昆蟲。全副武裝的士兵們發起衝鋒,從山腳一氣沖到山頂,期間沒有遭到任何抵抗,更沒有出現近距離搏鬥,順利得幾乎令人氣餒。這樣的“反高潮”使譚冠三將軍頗爲掃興。他很高興甲波日被佔領,但是很遺憾沒有抓到俘虜。 所有的解放軍回憶中都未提及炮擊之後,甲波日山上的狀況。炮兵連長王國珍戰後上到山頂,“只見敵工事蕩然無存,十幾頭毛驢橫七豎八地躺在驢圈裏,全被震死了。” 王國珍只字未提甲波日山頂的醫學院,以及寺院中的僧侶,似乎這樣的狂轟濫炸只震死了一批毛驢。迄今爲止,參加“拉薩戰役”的解放軍和民兵回憶文章中,均未提及被摧毀的醫學利衆院,以及正在學院裏習醫的數百名僧人。 短短一小時內,拉薩河穀裏這座孤傲的小峰承受了1000餘發炮彈。平均每分鐘至少17發炮彈,有效地將門巴紮倉夷爲平地,摧毀了幾個世紀以來無數高僧大德心血凝成的智慧結晶,一舉結束了醫學利衆院262年的歷史。 (三) 262年前,西元1697年,醫學利衆院建成。爲發展醫學以利衆生,噶廈政府制定條例,從西藏三區各寺院選拔天資聰慧的年輕僧侶,送來拉薩住寺習醫;其招生、教學、管理等制度,由七世達賴喇嘛親自擬訂。噶廈政府特分配莊園,以供養60名學員的衣食,並任命名醫大德爲教長。學僧在此修習9年,不僅學習醫術,也兼習佛教儀軌;修習《四部醫典》、《道次第經》之外,亦習誦經、器樂、製作朵瑪、繪製壇城;不僅注重藏醫理論學習,亦重視疾病治療實踐, 采藥制藥等技藝。學僧們每天三次茶會,常誦《宇妥心經》、《四部醫典祈願經》等經文;每月祭祀,誦頌禮贊《藥師佛經大小部》、《宇妥心經》續部等經典,並向諸佛護法進行懺悔儀軌。爲利益衆生,學院每年舉辦法會,期間舉行藥師佛頌陳儀軌、酬謝護法神等儀式,所制之藥皆請高僧念經加持。每年大昭寺傳召大法會期間,醫學院派8名醫生佈施藥品。每天晚飯前,佈施者必須閉齋誦頌,淨心潔意,方有資格向僧俗民衆佈施,並爲在場僧俗義診。 藏曆第十五饒迥土鼠年,即西曆1888年,十三世達賴喇嘛土登嘉措年方12歲。是年,他冊封甲波日醫學院教師洛色桑布爲大禦醫,丹增嘉措爲小禦醫,擴大醫學院的教學規模,命人將原存日喀則甘丹平措寺的 《四部醫典》、《四部醫典藍琉璃》、《秘訣補遺》、《晶珠本草》、《司徒醫典大疏》、《宇妥手冊》等稀缺的古籍刻板重新雕刻,並在醫學院內修建印經院進行印刷。1893年,十三世達賴喇嘛親自主持校對審定上述經典醫書的刻版。因此,甲波日山頂上的門巴紮倉裏,不僅收藏了許多稀世珍寶,還收藏了大量經卷、醫用唐卡、藏醫、曆算、藥物圖譜等方面的書籍,以及《四部醫典》、《四部醫典藍琉璃》、《晶珠本草》、《宇妥手冊》等藏醫重要著作的刻版;在藥師佛立體壇城中央的築臺上,還有一卷用金汁書寫的“八百醫經”。 門巴紮倉歷時近300年,經無數高僧大德的努力,將古老的藏醫學發揚光大, 培養的醫生遍及西藏三區,並傳播到蒙古與漢地,秉承以醫濟世的宗旨,救死扶傷,活人無數。 醫學利衆院建立的262年中,創造了獨特的醫藥體系。躋身於世界本土醫學之林,並獨樹一幟的藏醫學,即在這裏整合成完整的體系。創造如此偉業之後,假如必須從歷史舞臺上謝幕,“藥王琉璃妙見利衆吠陀洲”這座利益衆生近三世紀之久的醫學院,有太多的尊榮,不能在暗夜裏被悄悄地拆毀;幾個世紀積累的珍寶承載了太多的祈願,不能流散到世界各地的拍賣場,被貪婪的目光,肥碩的手指玷污;精心繪製的醫學唐卡不能零落溝渠,被無知無智無畏者踐踏。醫學利衆院必須以最隆重的方式退出,只有這樣,它才能永遠保留在歷史之中。 經過幾次改變,醫學院的教學方式漸成定規。每個月有不同的宗教儀軌,根據季節採集不同藥材。 每年3月,學僧們有一連串活動。14日和29日,學僧們在院內舉行醫典背誦考試。15至30日,舉行春季辨經大會,期間學僧們要完整背誦《四部醫典》總則續、論述續和後續。25日是五世達賴喇嘛圓寂紀念日,甲波日山頂的醫學利衆院舉行全天《宇妥心經》誦經儀軌。3月29日與9月29日,舉辦半年的配藥考試。這段時間裏,學僧們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習製作藥丸,註疏講授《四部醫典》。3月也是採集唐古特青藍、棘豆和遠志等藥草的月份。 兩百多年裏,甲波日學僧吹奏的海螺和嗩呐聲響徹拉薩。曾有民歌唱道:“黃金嗩呐聲,傳自布達拉;黃銅嗩呐聲,傳自甲波日”。1959年3月20日,甲波日醫學利衆院的學僧們,尚未來得及舉行全天的誦經儀軌,紀念五世達賴喇嘛圓寂日。這天,甲波日的海螺和嗩呐突然被炮聲掐斷,拉薩上空的聖樂遂成絕響。 西元1697年5月25日,醫學利衆院在彩虹的引導下尊貴地踏進歷史;西元1959年3月20日,醫學利衆院頭頂蒼天,足踏雪域,面對宏偉的布達拉宮,在慘烈炮火的一片輝煌中,傲然落幕。 (四) 炸成廢墟的甲波日被攻佔之後,拉薩全城盡收眼底,羅布林卡、大昭寺等地一覽無餘,大炮架在甲波日,可以任意攻擊任何一個地方。308炮團立即把觀察所轉移到甲波日西側,即羅布林卡東面的制高點。 甲波日山上硝煙未息,炮兵目標即刻轉移,308團的全部大炮,155團炮兵陣地的60炮、82迫擊炮和無後座力炮,從西面、南面和東面三個方向對準羅布林卡。這時,拉薩的主要街口已經被裝甲車堵住, 軍用卡車在市區往來無礙,大量運送炮彈,準備發動下一波攻勢。 “拉薩戰役”中,最重要的兩個作戰點是甲波日和羅布林卡。這兩個地點的作戰都是在3月20日,作戰方式相同,即先對“目標”施以地毯式炮轟,數小時後再以步兵攻佔。 對歷史研究者來說,一場戰役發動的時間是很重要的因素,這個時間點有可能決定各戰場作戰的延續時間等基本情況。但是,在“拉薩戰役”的描述中,有一個奇怪的現象:3月20日這天的作戰過程,有三份不同的時間表。 1989年出版的《西藏革命回憶錄》第四輯中,解放軍軍官陳炳回憶,甲波日之戰10點零5分開始,炮轟1小時20分鐘,步兵于11時25分開始朝山頂衝鋒,11點56分佔領甲波日。炮兵從下午6點45分開始炮轟羅布林卡,7點30分,155團2營4連攻入;晚上8點30分,155團1營攻入,作戰結束。 可是,根據1993年出版的《西藏平叛紀實》,轟炸甲波日山是早上8點開始,歷時2小時,至10點15分開始發動衝鋒;下午2點開始轟炸羅布林卡,7點32分,汽車16團、155團部分部隊攻入,作戰於晚上8點30分結束。 《解放西藏史》又提供了另一份時間表:炮轟甲波日是上午10點零5分開始,11點開始朝山頂衝鋒,中午12點19分佔領,羅布林卡之戰於晚上8點30分結束。這份時間表裏沒有提及開始炮轟羅布林卡的時間。 這三份時間表中,羅布林卡之戰結束時間相同,但整天作戰開始的時間有兩小時的時間差。三份資料都沒有解釋這兩個小時的差別是否“拉薩時間”和“北京時間”的區別。然而,這個時間差並非沒有意義。這不僅涉及炮轟甲波日持續了多長時間,也涉及炮轟羅布林卡持續了多長時間。 根據炮兵連長王國珍的回憶,佔領甲波日後,“我全團炮火也幾乎沒有停頓地射向了這裏(按:羅布林卡)”,然後“經過兩個多小時的炮擊,林卡內聚集的叛匪已被我震撼殺傷,基本失去了戰鬥力”,但是炮轟並未停止。 攻佔甲波日是中午時分,這點上述三份時間表基本相差不大,如果是“幾乎沒有停頓”地攻擊,也就是說,炮轟至少是在下午,而非傍晚開始,轟炸至少進行了3小時以上。轟炸甲波日時,一小時之內發射了一千多發炮彈,那麽,對羅布林卡2到3小時的排炮轟炸,其慘烈程度不難想象。 根據當時在羅布林卡的藏人回憶,20日淩晨開始,羅布林卡一直遭到斷斷續續,威力不太大的炮轟,但摧毀性的密集炮轟大約是在北京時間3點到5點之間,即拉薩時間下午1點到3點之間開始的。 根據吉柚權的說法,從佔領甲波日到轟炸羅布林卡,期間約有三小時;轟炸羅布林卡從下午2點開始,持續5個半小時。這點大概過於慘烈了,《解放西藏史》索性閉口不談。可是,2009年3月新華網推出的《西藏民主改革50周年大型展覽·網上圖片展》第二部分,第三單元中,有一張“人民解放軍攻入羅布林卡,全殲守敵”的圖片,圖片右側的中文說明爲:“1959年3月20日下午2時,人民解放軍向叛亂武裝指揮中心羅布林卡發起攻擊,晚20時30分攻入羅布林卡,全殲守敵”。 這個簡短說明給人們的印象是,解放軍從下午2時發動地面攻擊,但攻了整整6個半小時才攻入羅布林卡,完全回避了羅布林卡大轟炸。 “官方正史”對轟炸羅布林卡的時間含混不清,以及對細節的刻意回避,本身就頗有深意:正史要回避的,是在佔領甲波日和轟炸羅布林卡的這個時間空檔中發生的一件事。在相當程度上,這件事決定了羅布林卡之戰的激烈程度,也決定了羅布林卡內外幾千人,包括官員、藏兵和民衆的命運。 佔領甲波日和轟炸羅布林卡這個時間裏,發生了什麽事呢?


資料來源:李江琳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