並不意外的“外宣”:也說《西藏一年》

最近,中國媒體從CCTV到《南方週末》都在盛讚名為《西藏一年》的紀錄片,其中一個評價耐人尋味,稱其為“意外的‘外宣’”。“外宣”即對外宣傳的意思,儘管打上了引號,給我的第一個感覺仍不可避免地聯想到了中國的外宣部門。 事實上,這部5集紀錄片有兩個版本:BBC版和CCTV版;與影片同名的書也有英文版和中文版。我看了BBC版的影片,讀了中文版的書。注意到關於影片的兩個細節,一是兩個版本不盡相同,據介紹,CCTV版比BBC版每集刪減了12分鐘,解說詞也有一些調整;二是雖不盡相同,但BBC版獲得的評價,如這句話,“獲得了西方和達賴的認可”,也同樣被媒體送給了CCTV版。 每集刪減五分之一的效果會怎樣?在表達什麼內容的時候,解說詞會做怎樣的調整?而這些都是無足輕重的嗎?以在中國生活的經驗和常識,我認為這並非可以忽略不計的小節。正如中國獨立知識份子冉雲飛,批評中國有所謂“獨立智庫”的說法:“在一個嚴控思想、言論不自由的國家,不可能有獨立的智庫,只有為官方說好話遮醜掩惡的‘內褲’——我認為認識到這樣的中國現實,應該是最起碼的常識和判斷,而如果說反話,不是真的失明就是有意識地選擇性失明。” 且不論關涉西藏這樣的敏感題材的影片,一位旅美歷史學家所著述的《中國近代史》,儘管在大陸出版時聲稱“進行了適當而審慎的編輯處理”,但對照香港出版的版本,卻有大量刪除和字句刪改,以至被學者戲謔為“一國兩版”。 我見過《西藏一年》的製作人兼導演書雲,她在前不久的電話中,含蓄地表示過對刪減的無奈,並對其書的中文版,也在信中承認“不幸的是出版時我內心深處的一些感受被刪除”。我表示過理解,現在想來,這種理解本身就不正常,既然已被剪裁,又如何完全擔當得起英文版所獲得的評價? 兩年前,書雲向我介紹過拍攝中的影片,並談及統戰部下屬的中國藏學中心至始至終的參與,說實話,對於這樣一個意識形態非常明確的偽學術部門的參與,我是很難認可其中會有多大程度的公正、真實與客觀的。即便如《西藏文學》編輯部這樣的單位,我知道每次下鄉采風,各級部門都會大開綠燈,何況乎來自北京且有著藏學中心背景的攝製組呢?如此創作的作品,又何來真正的獨立精神呢?難怪《西藏一年》書中有個細節,一位西藏老人請求攝製組幫忙,讓他的做“阿巴”(法師)的兒子當上縣政協委員,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攝製組“和縣裏領導都很熟了”。 而在拍攝和書寫中國政府認定的那位“漢班禪”時,似乎想要傳達的是藏人對其的信仰,雖然的確有許多藏人拿著哈達排隊讓那個孩子摩頂,然而這麼做,除了會得到當局額外補助的獎賞,還會得到因不這麼做將被嚴懲的警告。如此至關重要的因素,攝製組是否有所瞭解?也因此,中國報導稱,影片總監製、藏學中心副總幹事格勒毫不否認《西藏一年》是政府主管部門的一次成功的“外宣”,也就不足為奇了。因為它符合了幾年前,中國宣傳部門在針對“達賴集團在國外長期公關和歪曲性宣傳”的討論時,一位博士所言的:“宣傳材料要寫給老外看,就得琢磨西方人的思維方式和語言習慣,進入到他們的話語系統中,來說我們自己想說的話。”2009-8-12,北京(本文為RFA自由亞洲藏語專題節目,轉載請注明。) 延伸閱讀: 1、:http://map.woeser.com/?action=show&id=342(此帖發表在我的前一個博客“絳紅色的地圖”上) 2、:http://www.tibet.cn/news/xzxw/whhb/200907/t20090716_488774.htm(其中報導說:“國務委員劉延東曾對《西藏一年》有過這樣的批示:‘此片很成功,向中央統戰部和藏研中心的同志表示祝賀。今後要多出這類真實反映西藏和藏區人民生活的片子。’”)


資料來源:唯色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