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民族"(或"話蛇添族")

今日在日常的英語裏使用來自中文的辭彙,是相當普通的一件事--我們談論feng shui(風水),做做qi gong(氣功),或者調養yin and yang(陰陽)。我們需要這些辭彙來描寫英文的語言與文化中沒有的物品或觀念--如losing face(丟臉)。現在,假如中國政府得逞的話,這一串來自中國的外來語名單中,又要增加一個字了。 High Peaks Pure Earth在2008年12月10日收到了一封E-mail,其中非常若無其事地寫道:"親愛的朋友們,我們備感榮幸地通知你,從2008年11月20日開始,我們大學的英文名字從原來的"the Central University of Nationalities"改為"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 (MUC)。" 對於不會講中文的外國人來說,老實說這個新名字聽起來十分可怕。——Minzu。MUC,那念起來就跟muck(動物大便、骯髒、亂七八糟、噁心、低級)同音!發生了什麼事?!而Minzu到底是什麼東西?根據英國的穀歌,Minzu是一家"中式吃到飽【1】的餐館酒吧,位於伯明罕,提供上好的中華美食!"太棒了!所以也許我們需要一點說明文字來讓我們明白這個奇怪的發展。 High Peaks Pure Earth的讀者也許有興趣知道這家大學這一次改名,已經是1941年´創校以來第三次改名了。1941年它是叫Yan’an Institute of Nationalities(延安民族學院),配合"新中國"的誕生,1951年搬到北京,而在1993年重新命名為the 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現在它又改名為the 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但在中國,這家學府只曾有過兩個名字,中央民族學院(Zhongyang Minzu Xueyuan),以及中央民族大學(Zhongyang Minzu Daxue)。Zhongyang英譯了就是Central,Minzu下文再討論。Xueyuan意謂著Institute或Academy,而Daxue的英譯就是University。以藏文來講,這家大學是叫(mi rigs slob grwa),mi rigs是人民之意,而slob grwa意思是學校(不論哪一類)。後來這家學校改成大學時,Chen mo就加上去,就是大的意思。 北京的這家The 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在自己的網站描述自已擁有"高品質、高水準、代表許多族群背景的師資。一萬五千名全日制學生之中,有70%是少數族群。學校堪稱中華民族大家庭的縮影,是中國唯一一所包括中國全部五十六個民族師生的大學,五十六個民族的多元文化在這裏和諧共融。"他們也招收想要學中文的外國學生,假如讀者想要瞭解該大學並到那裏讀書的話,可以看看這支非常有趣的招生錄影帶。(http://www.study-in-china.org/school/Beijing/cun/) 這所大學目前也有六百位博巴(藏人)學生在這裏讀書,是中國首都藏人最高度集中的所在地,他們大部份都是在研究藏學。過去,一些最優秀的學者都曾在MUC教過書,包括東噶•洛桑赤列(Dungkar Lobsang Trinley)、才旦夏茸(Tseten Shabdrung)、毛爾蓋•桑木旦(Muge Samten),以及欽饒維色(Kyenrab Woeser)。今日,兩位非常有名的藏人學者,來自安多的才讓太(Tsering Thar),與來自康區的土登彭措(Thupten Phuntsog)在這裏教學,也深受學生愛戴。從這裏畢業的著名藏人校友,有端智嘉(Dhondup Gyal),還有在自由亞洲電臺與華府的美國之音的藏語部門工作的大部份人員,都是從這裏畢業的!而研究圖博的頂尖中國學者,如楊恩洪與陳慶英都曾在這裏學習與教書。 所以,為什麼這個學校名字裏的Minzu不再被翻譯成英文了呢?北京的各主要大學,或可比擬為"中國長春藤"的精英學府,其名字都直接翻譯成有點怪的英文,從聽起來非常有個性的Peking University(北京大學),到聽起來極度荒唐的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北京師範大學【2】)。其他大部份都是十分平常的名字,如Univeris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北京科技大學),Beijing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北京外國語大學),China Central Academy of Fine Arts(中國中央美術學院)。 雖然官方沒有解釋為什麼民族大學的英文名字突然改動了--合理的推測是因為其中相當麻煩又似乎無法翻譯的這個辭彙"Minzu(民族)"。所以弄到最後,他們的解決方法,就是鐵了心不翻譯這個名詞,好避免掉這個詞所帶來的種種麻煩。Minzu這個詞究竟有著怎樣的麻煩?第一,你只要查字典,就知道Minzu的意思是Nationality。看起來並不難翻譯。 但對於中國政府來說,他們獨特的"Nationality"觀念很難向外界傳達。今日在中國所使用的Minzu背後的歷史背景,起源於1950年的Minzu Shibie(民族識別)--中央政府所進行的一項調查,好決定中國境內不同的族群分類。那就是,今日所謂的漢民族與五十五個少數民族組成和諧大家庭的初始,有五十五個族群團體都是經由這個調查而被確認並且進入官方語言的。這些Minzu團體統被稱為少數民族,翻譯成英文則為ethnic minority。 Minority(少數民族)這個詞在英文裏已經有夠多政治不正確的衍生含義,因此近年來中國政府明智地決定在譯時要遠離這個詞。他們大概是想Nationality這個詞比較沒有爭議,然而他們卻大大地算計錯了。在中國之外的其他國家,幾乎沒有什麼人瞭解中國心目中的Nationality--這個詞其實跟國家、成為國家的狀態(nationhood),以及與民族主義(nationalism)是有關的。更要緊的是,它跟護照是有關的。在中國不是這樣的。一個出生于拉薩的藏人,他的nationality(英文意義主要是國籍)歸類於藏族,但卻是中國人。一個在烏魯木齊出生的維吾爾人,他的nationality為維族,卻是中國人。對一個出生在呼和浩特的蒙古人而言,他的nationality是蒙古族,但卻是中國人。Nationality這個字眼確實是容易讓人感到混淆。 除了讓人感到混淆,而且還充滿政治義涵。對於漢人而言--我們別忘了他們構成了92%的人口--中國政府積極地使用扭曲、負面的方式來煽動他們的民族主義熱焰,往往針對的是外國勢力。想想1999年中國在貝爾格萊德的大使館被北約誤炸以後,所造成的瘋狂場景;想想去年在中國發生的反法熱潮,可憐的家樂福超級市場!甚至更瘋狂的是,再往前推幾年,日本教科書所產生的災難。在一個沒有雙重國籍觀念的國家裏,任何知名人物想要改變國籍(Nationality),就會變成全國公敵,如李連傑(現在是美國人),鞏俐(現在是新加坡人),還有那種介於兩者之間的,例如在北京出生的章子怡(擁有香港居民證)。 然而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裏的各個族群的人,民族主義卻是嚴禁的場域。2008年,中國政府一手鎮壓藏人對他們的民族情感的表達--突然之間,每個漢人也都知道圖博(西藏)國旗看起來是什麼樣子了(即使國家媒體欲蓋彌彰地稱之為<雪山獅子旗>);另一手則舉辦奧運會,加強他們自己的國家認同與民族驕傲。所以,如果漢人可以允許表達他們的民族主義,為什麼其他的族群不能呢?而這個問題的答案,如果能簡單到將Minzu這個字眼硬塞給不知中國奸計的世界,那就好了。 中國為了政治目的,而創造、強迫別人接受新的辭彙,這也不是第一回了。最明顯的例子,就是藏文裏的。因為在藏文中有一個詞可以指稱Tibet(Bod),而有一個詞是用來指稱中國("加那"),而沒有一個詞可以指稱包含圖博領土的中國。所以中國政府官方使用了這個字krung go,就是中國 (Zhong guo)的直接藏文翻譯。雖然這個字眼與概念以前在藏文裏不存在,但現在已經存在了。有趣的是,以中文寫作的藏人博主們拒絕使用中文裏對Tibet的指稱--西藏,因為西藏所指的只是西藏自治區。博主們使用圖博 (Tubo),有時候甚至只有中文的博(bo),聽起來比較接近藏文裏的Bod。博主們也不屑中文描述Tibetan的方式--藏族(zang zu),因為這兩字所隱含的是一個族群(zu這個字跟Minzu裏的zu是同樣的),反而採用藏人這兩個字,而在博蓋(藏話)裏,其意義就是a Tibetan person的意思。 有時候,某些辭彙與概念就是得用原來的語言才能表達,例如"shoah"(希伯來語的"浩劫"之意,指猶太大屠殺)、"apartheid"(南非語,指黑人白人隔離制度),或者"Satyagraha"(印度語,指聖雄甘地的不合作主義)。然而,Minzu卻沒有前述這些概念的重要份量--它只單純地指涉中國政府所認為、又呈現給世人的那種,包括多個族群的一個快樂大家庭的整體意識形態與觀念。一家大學的改名,看起來好像不是世界末日,但這卻是經過精心算計的動作,好先在表面的語言層次上先得到他國的接受,以贏得正當性,而這就是整個偷天換日、偷渡概念的開端。 所以北京政府未來又要給我們帶來什麼樣的改變呢?我們已經有了Minzu Hotel(民族飯店),而隔壁的Cultural Palace of the Minorities(民族文化宮)可以改名為Minzu Cultural Palace。而Nationalities Park(英語字面或可直譯為各國人民園,然而實指北京的中華民族園)也許也會改名為Minzu Park等等。下一趟去中國的時候,準備好面對Minzu這個詞哦,我們已經警告你了! 附:一位讀過這篇文章的學者來信: 非常感謝。這一篇寫得很棒,但我想還是不夠清楚,因為許多人不瞭解Minzu這個字眼其實是19世紀才發明出來,而且還是由狂熱的"驅逐韃虜"的國民黨人從日文裏借來的,好對付那些賣國的"非中華"的滿州統治者--但稍後這個辭彙卻成為中國共產黨解釋他們有權利統治非中國人的重要概念。為什麼?因為為他們說中國是一個包括好幾個nationalities的國家,不只是漢人。因此他們稱呼它為一個多元民族國家。他們必須這樣主張來解釋為什麼藏人與維吾爾屬於中國。因緣巧合之下,"Minzu"的英語翻譯,其字眼被黨員幹部選擇為"nationality"大約肇始於1940年代,而就像所有的黨八股一樣,這個概念接下來就由內部的命令統一定調與僵化了。 但就像你說的,對中國政府來說,這個辭彙在英文裏有其他含義,不是中國政府的原意--它還蘊涵了一個也許有自己國家的國民。這個事實似乎一直要到1994年中國的國家領導人才領悟到,而第二年他們就發出命令,所有的官方英譯(與其他的同源語言)之中,"Minzu"這個詞不得再使用"nationalities"的翻譯,而必須始用"ethnic"這個字。而原來的State Nationalities Commission(國家民族委員會)也因此而變成了State Ethnic Afffairs Commission。這對中國很有用了,一些西方學者在1990年代早期就很幫忙地解釋了,西方國家裏也有許多不同的種族群體與族群緊張情形。許多聽話的西方學者、作家、生意人與其他趕流行的人,因此好心好意地使用"ethnic"這個詞來省得中國還必須解釋它複雜歷史主張的各種尷尬,彷佛他們也都收到黨的命令,講英文時必須如何如何一樣。所以現在中國開始自稱自己是個"multiethnic state"(多元族群國家)。學者烏拉丁‧布拉克(Uradyn Bulag)對於這一點寫了很深入的文章,並且注意到a nationality(民族)的定義大幅地變更了,不只是中國人強加的名稱而已。這些都與費孝通提案所引起的爭議有關,他認為"zhonghua minzu"(中華民族)或者中華的大族群可以包涵所有的小族群。現在也還有一個運動是要稱呼中國為一個多元文化的國家。 所以我想現在Minzu已經變成一個包袱沉重的字眼,指涉這所有的歷史,然而這一段歷史大部份都已經被中國人忘記,但其他民族(nationality)的人卻忘不了,再加上中國官員喜歡這個議題的地方,例如說他們可以彰顯自己寬大的民族政策,他們文化上對異文化的寬大容忍,他們對多元性的有容乃大,他們文化史的豐富精彩,等等。 而早從1980年代早期開始,中國官方早就開始有類似的努力了,希望讓外國人在稱呼中國人時--意謂著種族的中國人,而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為Han Chinese(漢裔中國人)。這是因為後者暗示的是,不是所有的中國人在種族上都是漢人(這樣的說法為真),所以可以有所謂的"藏族中國人"、"蒙古族中國人"等等。所以中國官方聽到老外不說"漢人"而說"中國人"時,就會非常生氣,似乎英文的"Chinese"這個字好似沒有數個世紀以來都意謂著漢族人一樣。也不意外的是,許多外國人也喜歡遵守這些中國官方的指示,在想要指稱"中國人"時,使用"Han"這個詞,假裝他們對於這些辭彙的選擇所攜帶的政治意涵都一無所知一樣。 作者:High Peaks Pure Earth 譯者:臺灣懸鉤子 注: 【1】懸鉤子譯按:臺灣叫做"吃到飽",不知道中國叫什麼?就是那種繳一定額度的金錢,然後客人 自行取用各式菜色的餐點,不限次數的。唯色按:中國叫自助餐。 【2】懸鉤子譯按:normal在英文裏常用的意義是正常之意,直譯就是北京正常大學。 (*新改名的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 的英文網頁。請注意網頁上改名的公告。)


資料來源:H.P.Pure Earth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