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西藏的描述和"埋在深處的寶石"

關於西藏的描述和"埋在深處的寶石"
詩人唐丹鴻是我的好友。今年全藏抗暴事件發生之後,她寫了《西藏:她的痛楚,我的恥辱》一文,在網上招來一片罵聲,那都來自與她一個民族的部分人的罵聲。之所以遭罵,是因為她說:“我是一個熱愛西藏的漢人。無論她作為一個國家還是一個省,只要她是自願的。從我的個人感情來說,我更希望他們與我同屬一個大家庭。我熱愛自發的平等的,而非被迫的受控的關係,無論是人與人的,還是民族與民族間的;我對體驗別人怕你隱忍你的‘強大’感覺沒有興趣,無論是人與人的還是民族與民族間的,因為那種感覺所昭示的心理很骯髒。我離開她已經好幾年了,而對她的懷想則成為了我的日常生活;我盼望回到西藏,但是作為一個受歡迎的漢人,去享用睦鄰或手足之誼的瓊漿。” 圖為唐丹鴻在伯克利分校中國研究中心放映其紀錄片《天葬》時演講的情景。 唐丹鴻:關於西藏的描述和“埋在深處的寶石” 本文為作者2008年9月5日在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中國研究中心放映其紀錄片作品《天葬》時的演講。 感謝UC Berkeley中國研究中心為我提供機會,在此放映《天葬》這部紀錄片,並與你們分享我的個人經驗。影片放映前,我想為你們介紹一下我對西藏的認識過程,和我拍此片的最初動機。 天葬是藏民族獨有的喪葬方式。藏文原意是“佈施給鷲鳥”,指的是人死後將屍體分解搗碎餵食給禿鷲。藏人過世後普遍天葬,至今80%以上的藏人依舊遵循這種喪葬習俗。 對於習慣土葬和火葬的人們來說,自然地,碎屍喂鳥這種喪葬行為刺激性極強,它引發了不少人的獵奇心理。諸多在藏區轉悠的旅遊者和文化人竭力尋機窺探天葬,並因此導致了衝突和麻煩。 例如:最著名的事件有80年代中期,中國當時最權威的文學刊物《人民文學》,因發表作家馬建的小說《亮出你的舌頭或空空蕩蕩》而遭遇停刊回收、主編撤職等處罰,因為小說中詳細描繪了一次天葬活動,以及其他一些涉及西藏宗教文化的細節。 我認識一位元作家,也因為在報紙上發表了一篇描寫他偷窺天葬的短文,引起了當地民院藏人學生的抗議。就在2006年,中國互聯網上因某藏文化論壇張貼了一些天葬照片,還引發了令人不安的爭議:這些爭議主要在藏人和藏人之間,也在漢人和藏人之間;在藏人之間的爭議主要是:有些藏人認為,不應該為了網站的點擊率,把藏人看得很神聖的天葬的照片貼在網路上; 而另一些藏人則認為,正因為人們對天葬有很多誤解,貼上天葬照片與相關知識介紹,讓更多的人瞭解天葬,也是好事情。漢人與藏人之間的爭議呢,主要是一些漢人以文明人自居,將天葬指責為一種落後的陋習,血腥野蠻。 正因為這些爭議, 西藏自治區政府在2006年第三次發佈《天葬管理暫行規定》,禁止對天葬現場圍觀、拍照、攝影、錄影;禁止在報刊、雜誌、廣播、影視、網路上刊登、播放與天葬活動有關的文字、圖片、報導等。當然,民間也流傳著許多偷窺偷拍天葬的“歷險故事”…… 在中國(的漢人中間),這些圍繞天葬出現的事件、處罰、禁令和傳聞,傳達著這樣一些資訊:天葬是藏人的一種原始的陋習,因其血腥和不文明而遭致漢人(“文明世界”)的批評, 藏人們把這些批評視為侮辱而反應過激,政府的民族政策給了批評者或獵奇者不公平的懲罰等等…… 實際上, “藏人落後、野蠻、骯髒、殘忍”這類說法在漢人中存在了相當長的時間(也許由於這些年的旅遊開放和漢藏交流而程度有所減輕),而“天葬”則是支持這種說法的明證。    對於那遙遠的阻隔在崇山峻嶺和雲層之外的西藏,漢人從自以為優越文化的角度,對她的看法並不十分尊重友好。以我個人的例子來說,在我的幼年時代,“藏蠻子”這個幽靈,偶爾會在四周人們的談話間遊蕩,它骯髒、嗜血、不可理喻,令我害怕。 我生長在中國四川省的省會成都。四川位於青藏高原的東南緣,成都是連接漢藏兩地的交通樞紐。在中國的行政區劃中,四川有甘孜、阿壩兩個藏族自治州。我幼年時偶爾會在街上看到藏人。(現在,藏區各地來成都設立的各種辦事處比那時多了很多,來辦事做生意的藏人也增加不少。) 大約我3、4歲的時候,那是文化大革命期間,我由成年人帶著去看了一個解放西藏農奴的展覽,這是我第一次“瞭解”西藏。 展品中有穿著破舊藏袍的木質男女模特,有皮鞭、鐵鏈、刀槍等兇器,一些酥油燈、一面大鼓,一些令人恐懼的照片,按解說員的解說:舊西藏奴隸主用藏人的頭骨做碗,用人油點燈,用人皮做鼓面等。 不久前西藏3.14事件發生後,中國政府在各地又搞了這種展覽,只是取消了有關人頭碗、人皮鼓的誤導。 我第一次聽說天葬是從我父親口中。他是一名文革前大學畢業的知識份子,曾因植物學方面的研究課題在四川藏區呆過,也是一名共產黨員。 那時我也很小,聽他與我母親議論藏人,他說藏人死後不是土埋或火葬,而是“把四肢折斷扔下懸崖喂鷹”。當然,他們用了“野蠻的陋習”這個詞來評論這種葬俗。 關於父親與藏人還有一樁往事,也是我童年時母親告訴我的。 說是文革期間,我父親所供職的大學的學生要去藏區串聯,我父親憑他曾在藏區工作過的經驗和印象,告訴學生們藏人性關係混亂性病很多,告誡女學生串聯期間不可單獨外出走動,當心被藏人強姦。 他這樣說的後果是:他的“敵人”——在那個人與人之間鬥來鬥去的年代,“敵人”就是與他同系的另兩位教師,把他的話轉告給了民族學院的藏族學生。 我母親說那兩個“敵人”是想利用激怒藏族學生置我父親于死地——據說有近200名藏人學生來到他的大學抗議,聲稱要把我父親揪出來批鬥……這也許就是直到今天,我都未從我父親口中聽到一句藏人好話的緣故吧?  除此之外,我也從鄰居成年人的描述中認識西藏:“藏蠻子”從不洗澡,身上很臭;藏人粗野暴戾,在食堂買飯從不排隊,可無人敢抱怨,否則他會抽出腰間的藏刀把人捅了;來內地的藏人在公車上遇上了小偷,直接就用藏刀把小偷的手筋挑斷,而政府的民族政策優待藏人,不會給犯罪藏人相應的懲罰等等。 從解放西藏的展覽、到成年人有關藏人的描述、到我們所受到的歷史教育,大致可以看出在我的腦中勾勒了怎樣一幅西藏和藏人的圖畫: 西藏曾經是野蠻、黑暗、殘酷的世界,是共產黨、解放軍——不言而喻,很難不聯想到這二者也意味著“我們漢人”,把他們救出了苦難,帶入了更進步文明的世界,而他們身上還殘留著蠻荒世界的印記,在政府民族政策的庇護下成了被寵壞了的人群…… 這種印象並非是我個人的,而是一種普遍的印象,即使在今天從中文互聯網上也很容易搜索到這種資訊。 80年代初,中國政府開始加強對西藏的經濟開發和逐步的旅遊開放。由於山高路遠條件艱苦,加上一直以來關於藏人的可怕傳說,並不是許多人願意去西藏。 最初進去的主要是官方指派的援藏幹部,和官方動員的一批懷著“支援幫助”等浪漫激情的大學畢業生。 幹部援藏的實際好處是,只要在艱苦陌生的大多人不願意去的西藏工作一兩年,回去後職務會得到提升、工資增加、獲得住房等; 而文革後首批進藏的年輕知識份子,他們發現了文學藝術靈感的新大陸,在一些“西藏新時期文學黃金時代”的文學作品的描述中,(這些作品都是經過政府話語權機構的遴選審查和有意識推出的),和一些旅遊者口中,第二幅西藏的圖畫開始形成,它由這些要素構成:壯麗的風光、神秘的風俗、波西米亞式浪人的心靈歸宿、作家藝術家創作資源的寶庫、攝影家的天堂…… 可以說,沒有這第二種關於西藏的描述,就沒有我後來的數度西藏旅行,以及《天葬》這部影片的產生。 1990年夏天,我懷著一種交織著罹難冒險與漫遊奇景的心理,第一次去西藏旅行,這次旅行改變了我腦中曾經形成的第一幅關於西藏的圖畫,代之以上面我所說的第二種,實際上比第二種描述所傳達的資訊更多: 除了壯麗的風光、神奇的風俗,友善的人群,還有她的精神,令我對曾經相信的歷史產生了懷疑,這種懷疑我想也應該在別的一些去過西藏的中國人心中出現過,不許被說出、不曾敢說出。 不過,在此請允我回到與影片有關的話題。在第二種描述中,“作家藝術家創作靈感的寶庫,攝影家的天堂”背後,還有一堆實現成名夢和發財夢的神話。我聽說過有畫家西藏題材的繪畫被老外大價錢全部買去的,我聽說過有攝影家拍西藏走紅發財的,我聽說過在西藏拍了紀錄片得獎、獲得資金資助的……仿佛只要拿著照相機攝像機去西藏隨便走一圈,老外們,你們這些老外們就會從口袋裏大把掏錢。 雲遊,金錢,在雲遊中逃避我厭倦的現實,在逃避中還可以像撿石頭一樣垂手撿取一塊塊黃金……我也是一個做著成名和發財夢的人。 1999年春天,我從西藏拍了第一部片子回成都後,結識了一位康區的活佛。他邀請我去他的寺院——在川藏交界的一片海拔4000的草原上,從成都開車得走3天,去拍他舉辦的祈願大法會。 我帶了一個攝製組去了。法會期間,他請一些漢地來的施主和信徒,還有我們觀看了一次天葬。影片中天葬那位元婦女的部分就是那次拍攝的。 可以說我們高興壞了——前面我介紹了,窺視拍攝天葬引起了不少衝突麻煩,政府也禁止拍攝,再說誰家願意家人的葬禮被人當成稀奇圍觀拍攝、議論紛紛呢? 我並非沒想過找機會拍天葬,而是難度使我斷了念頭,沒想到幸運會如此降臨到我們頭上!在這次忽然降臨的機會中我們拍得很慌亂,法會結束後,我又請活佛幫忙安排另一次機會。活佛和其他聽聞的人都帶著友好而戲虐的笑意問:“你們幹嗎拍這個啊?這有什麼好看的?” 他們對分屍場面的形容與我們也沒有什麼不同:“哎喲,你們不害怕嗎?我們都不想看這個,氣味很大,以後幾天都會吃不下飯的。” 的確,後來第二次拍攝前,為我們擔任翻譯的僧人丹增還提醒我們把圍巾多繞幾圈在口鼻上、噴灑點香水,還申明他會離現場遠一點,以免聞到氣味。 我感覺,活佛以及僧人們對我們這些人的獵奇心理是十分明白的,也很寬容。活佛說他可以安排,只要死者家屬同意就行。唯一的告誡就是不應對這種風俗想當然地妄加評論,因為天葬蘊含著藏人們對生命和死亡的嚴肅思考。 我們等了一些日子,因為不是每天都有去世的人,有些死者家人不願意。直到等到這位死者,他的家人同意了。 我曾經把天葬簡單地理解為一種處理屍體的方法。在等待死者期間,我們的翻譯,一位普通的僧人丹增,當時他27歲,走的最遠的地方離他修行的寺院只有70公里,他為我們介紹了與天葬相關的知識及其最基本的觀念:斷滅我執,最徹底的佈施。 也許,因為死者本人生前就是天葬師,他以及家人,對天葬所蘊含的理論有著更深廣的理解:死者靈魂已去,願將所剩下的屍體作為禮物給與別的生命。 影片中的這位死者名叫龍慶,75歲,他一生中天葬了500多人。他過世後,他的三位天葬師朋友為他實施了天葬——死者最後的佈施。他不僅把自己佈施給了鷲鳥,也佈施給了我,而且,今天通過這部影片,佈施給了你們。 拍完天葬臨回成都前,我們來到活佛面前,請他打卦占算一下,我們拍的天葬能否賺錢?那位年齡與我相仿的活佛,取下腕上的念珠占算了片刻,輕輕對我們說:“它的價值像一塊埋在深處的寶石,你得挖開蓋在上面的厚厚的塵土,才能得到它。”


資料來源:唯色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