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球事件引發美中競爭升級 美參院外委會強調應對中國威脅

氣球事件引發美中競爭升級 美參院外委會強調應對中國威脅

委員會主席、民主黨籍參議員羅伯特·梅嫩德斯(Robert Menendez)發言。(RFA Photo/Gemunu Amarasinghe)

近日,中國監測氣球事件引發美國政界對於兩國戰略競爭的高度關注。美國聯邦參議院外交關係委員會在一份最新報告中,呼籲加大對印太地區的外交和安全資源投入,以應對來自中國的威脅。 美兩黨議員熱議間諜氣球:中國是30年來最大國安挑戰 美國務次卿:美國對中國的宏觀戰略並未改變 專家:美中兩國短期內難以展開經濟合作 隨着中國在全球施加的經濟、外交和軍事影響力日益增加,美國兩黨一致認爲需要做好準備,以強化與中國進行戰略競爭。 在美國聯邦參議院外交關係委員會2月9日舉行的聽證會上,委員會主席、民主黨籍參議員羅伯特·梅嫩德斯(Robert Menendez)直言,該委員會發布的最新報告表達了美國對印太地區的願景。 梅嫩德斯指出,不僅僅日前飛躍美國領空的中國間諜氣球凸顯了北京的野心,中國對聯合國等國際組織施壓、在非洲增加投資、擴大駐外外交人員規模等等,也均是出於相同的目的。 他說:“我們必須保持警惕,因爲北京正在超越國界……。中國的挑戰影響到世界上每個地區,你不得不更好地爲這些努力提供資源。這意味着我們的大使館需要更多的人,這意味着我們要以現代化的方式做生意,這意味着我們需要提供中國以外的選擇。” 美國副國務卿謝爾曼:不尋求冷戰 加強盟國協作 出席作證的美國常務副國務卿溫迪·謝爾曼(Wendy Sherman)重申了總統拜登的立場。她指出,美國擊落中國間諜氣球凸顯核心優先事項,即美國政府將始終採取果斷行動來保護美國人民,將毫不猶豫地捍衛基於國際秩序和規則的利益,將堅決面對中國施加的危險。

 美國常務副國務卿溫迪·謝爾曼(Wendy Sherman)重申了總統拜登的立場。RFA Photo/Gemunu Amarasinghe

 謝爾曼說:“我們長期以來發現,中國對國內更加專制,在國際上更加咄咄逼人。它強化了我們加倍制定戰略、投資、調整、競爭的必要性,簡單地說就是通過兩黨立法,比如《芯片和科學法案》,還有《基礎設施投資和就業法》。” 謝爾曼還指出,美國正在與歐盟七國集團等盟友合作,分享戰略信息,強調中國威脅的規模及團結對抗這些威脅的必要性。 她說:“我們不尋求另一場冷戰,但我們確實要求每個人都遵守同一套規則,投資自身並與合作伙伴保持一致。我們將繼續反擊中國的侵略性軍事、外交和經濟行爲。” 謝爾曼強調,美國會繼續反對中國在南海和東海的非法行爲,追求其在西藏和新疆侵犯人權的責任,支持香港人民,並盡一切可能解救遭到非法拘留的在華美國公民。此外,美國還會繼續警告中國向俄羅斯提供軍事支持的代價,並打擊從事有害活動的中國實體,打擊中方的跨國鎮壓等行爲。 美國國防部印太事務助理部長伊萊·拉特納(Ely Ratner)也在聽證會上表示,爲應對中國日益擴張的軍事影響力,美國應發展更具機動性、分佈性、彈性和殺傷力的部署勢態,並建立更強大的盟友和夥伴網絡。他指出,美國正在支持日本、印度和澳大利亞等地區國家增強軍事威懾能力,並繼續履行《臺灣關係法》,爲臺灣提供自衛能力。 參議院外委會報告:加大印太投資 應對中國威脅 據路透社2月9日消息,美國聯邦參議員外交關係委員會民主黨工作人員披露的報告內容顯示,隨着北京尋求建立區域勢力範圍併成爲世界上最具影響力的大國,拜登政府必須向印太地區投入更多外交和安全資源以反擊中國。 該報告指出,儘管連續四屆美國政府將亞洲視爲美國應予以關注和援助的優先地區,但沒有任何一屆政府作出必要權衡,將資源傾向於該地區。例如,到2029年9月,美國財年對該地區的援助爲17億美元,僅佔美國對外援助預算總額的7.7%,但印太地區的人口占世界總人口的一半以上。 報告建議,拜登政府應與國會密切合作,包括提供實施印太戰略和推進與該地區國家經濟一體化計劃的詳細清單,優先考慮與臺灣開展有意義的貿易項目。 外委會首席共和黨參議員吉姆·裏施(Jim Risch)在聽證會上,也強調了美國對臺援助的緊迫性。他說,美國目前仍未提供足夠的對臺安全援助,雖然國會在去年12月立法通過了《強化臺灣韌性法案》(Taiwan Enhanced Resilience Act),授權美國爲臺灣提供5年內高達100億美元的無償軍事援助,但拜登政府在撥款過程中並未提供足夠的資金。 “如果我們要應對中國的所作所爲,共和黨人和民主黨人、行政部門和立法部門必須共同努力,否則我們不會成功。我們首先應該表現出決心的地方就是更好地支持臺灣。”裏施說:“如果我們現在不幫助他們做好準備,我們可能會在以後付出更高的代價。” 外界普遍認爲,雖然美國國會兩黨存在分歧,但對華採取強硬政策卻是兩黨一致的目標,民主、共和兩黨都呼籲加大力度以抵消中國的全球影響力。(記者:經緯 責編:何平 網編:何足)




資料來源:自由亞洲電台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