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簡史』 - 西藏的對外關係

763年, 赤松德贊派四個將軍進攻中國,他們率大量軍隊侵入中國,青州城城主高暉主動投降,不久又俘虜了並州城的豐藤鴻.中國由於蒙受羞辱並失去大量的土地,便派其大將軍郭子儀阻止西藏軍隊的侵入,但因西藏軍力甚盛而未能擋住,兵鋒直指中國首都長安,迫使中國皇帝蒙羞逃離自己的首都.




西藏軍隊攻入中國首都,立守禮之孫承宏為國王,改年號為’扎西’.在中國人答應藏人的全部要求:包括每年向西藏貢獻賦稅……等.西藏軍隊主動退出中國首都.由此可見當時西藏軍隊軍力之盛,有關內容在拉蕯雪之石碑上仍有詳細的記載.




中國與西藏簽訂和平協議




20餘年來,西藏人使中國人未能和寧.公元783年,雙方簽訂了和平協議,史稱清水和盟.該條約中詳細劃分了中國與西藏的邊界.根據該條約:清水(現中國甘肅清水縣)`同谷(現甘肅成縣)以西及大渡河西南等整個洮河流域都屬西藏所有.




當時是西藏的極盛時期,在戰爭中,藏人不斷打敗中國軍隊.至今一些當時曾發生過大規模戰鬥的著名地區仍為人們所熟知,如在安多黃河以北有嘉岔塘(漢血灘)`嘉若塘(漢尸灘,在嘉岔塘以南)等地方;這些地方和地名的存在,無可辯駁的表明了歷史上西藏軍力之強盛;並成為西藏曾戰勝強大之中國軍隊的歷史見證.




鞏固邊防的軍事部署




赤松德贊將轄土分為四個部分其中北方軍區任命了九個勇武異常的將軍領導當時國王問他們的軍力夠否他們答曰:我們有足夠的軍隊並能守住自己的轄地




由此稱他們為’格套’(即九人即可的意思)國王令他們長期駐守北方未得國王指令不許返回由於他們一直未得到國王令他們返回的命令遂使他們世代留居西藏北方今安多佐格`卓尼之人即被認為是他們的後代(人稱’嘎瑪洛’-即未得到返回命令的人).




西藏與其它國家的聯盟




西藏人抱著遠大的目標,與鄰國的軍隊進行聯盟.閣羅風任薩蘭斯國的國王時,頻遭中國軍隊的侵擾.公元750年,西藏與閣羅風聯盟,754年中國軍隊侵入薩蘭斯國,西藏與薩蘭斯軍隊聯合擊敗了入侵之敵.其後西藏國王賜其王贊布仲(國王之弟)的名號.




閣羅風之後的埃摩興於公元778年向西藏求援,西藏派兵與薩蘭斯軍隊聯合在四川展開反擊,並長期駐軍保衛,直到薩蘭斯與中國簽訂和約才撤回本土.




征服八彌和奧塞斯等地




公元790年,赤松德贊又收復了被中國軍隊佔據的安息四個軍事據點,並派軍隊侵入西方的八彌,越過阿拉伯的奧塞斯河Oxus.作為這次軍事行動的見證,在奧塞斯河以北有一個湖,阿拉伯人稱之為AI.TUBBAR即西藏小湖.其後阿拉伯的哈里發與中國人結盟進攻西藏,西藏軍隊雖同時與中國和阿拉伯軍隊交戰,卻仍然維護了其光榮.785年~805年間,西藏西方的戰事,使東部與中國交界處的防務多有鬆懈和衰敗.




797年,赤松德贊將王位傳給兒子牟尼贊布(長子早逝),自己退位住在松喀地方,不久去世.赤松德贊在位時期,被藏人稱為’無敵的時代’是名副其實的.




牟尼贊布對西藏社會經濟的改革




牟尼贊布在位年限,不明但他在位時期,對西藏社會和經濟方面的改革卻是非常著名的.由於採取這些改革措施不可能在短期內完成,故其在位時間不會很短.他在位時,為了縮短貧富差距而進行了土地改革,他專門任命大臣平均土地.他認識到富裕者為了得到利益而欺詐其他人,因此造成富者愈富`窮者愈窮.其後,他雖先後兩次平均土地,但和第一次一樣,未能取得明顯的成效.




他的政治生涯的突然結束,是因為他母親記恨牟尼贊布的妃子-頗雍蕯在赤松德贊去世時未表現悲痛,而牟尼贊布想保護自己的妻子,因而被母親下葯毒死.




牟尼贊布無子,其幼弟牟德贊布無權繼位,因為在赤松德贊時期,國王正在開祕密會議,他去見父王為一大臣所阻,他怒殺了該大臣,故被取消即位之權. 因此由牟尼贊布的另一個弟弟赤德松贊,於804年繼位,藏人一般稱其為’塞納來’.




西藏統治塞瑪爾干




塞納來的軍隊在西藏歷史上留下了新的篇章,即西藏軍隊侵佔了塞瑪爾干(現烏孜別克境內) ,由此開始了西藏軍隊對阿拉伯的侵擾,到這時阿拉伯人才真正領教並驚奇的發現了西藏的強盛.




阿拉伯哈里發的第二個兒子在土庫曼與西藏當地駐軍的總督簽訂了和平協議,是西藏軍隊的光榮`遠播西域,並在西藏歷史上留下了新的篇章.




塞納來於815年去世.他的第三個兒子赤祖德贊(熱巴巾) 繼位,他加強了自祖先時代就已開始的梵文經典的藏譯;他還由於使藏文得到發展和標準化而著名.




中藏條約




熱巴巾派軍官然杰森在藏中邊境打敗許多中國的將軍,後來由於佛教僧侶的調解,雙方於公元821年簽訂了和平協議.該條約的全文刻在三個石碑上,石碑又分別立在藏中兩國的皇宮前和邊境格蓋日山上.




赤熱巴巾之改革




熱八巾在吉曲河附近~距拉薩西南30英里處新建了烏瓊朵廟.    




他仿印度制量衡,制定了西藏的度量衡制度,並定七戶養一僧制,自己結發便兩條,讓兩僧分別坐其上,以表對僧侶的尊崇.和印度的阿育王一樣,他對可尊敬之人隨時給予尊崇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