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佈於:2016-10-29

期盼世界更美好的基石--達賴喇嘛尊者在美國加州議會的演說


  

我非常榮幸能給發言於加利福尼亞州聯席議會。這裡不只有全美最大洲之一的聯盟,這裡也是全球革新的重點對象。所以,能有機會與您等傑出立法委員們分享我的一些想法,的確令我感到相當滿足。

自從我遠離了家鄉西藏,成為了一位難民,至今大約過了六十歲月。感恩印度政府及人民的關照,讓我們藏人找到第二個家。在這裡,我們不僅可以活得尊嚴、自由,還能保存我們活生生的語言、文化,以及佛教傳承。

在我人生中,經歷了世界因暴力衝突所遭受的四分五裂。我出生於1935年,不久後,發生了中日對峙。同期,基於各種因素,正在醞釀發起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各方勢力,以及於廣島及長崎兩地投放了核彈的驚駭消息。經歷了艱苦困難的中國內戰後,又發起了朝鮮戰爭及越南戰爭。不僅如此,許多的亞洲國家,包括了中東、拉丁美洲、非洲的諸多國家也同時陷入了爭取自由或內戰的混亂。有些歷史學家們估計預測,約有兩億人口於二十世紀的暴亂中受到殺害。

就以敘利亞的大量流亡難民為例,今天,我們仍無法見到中東的殘暴衝突事件何時能夠止盡。巴黎及布魯塞爾的恐怖份子的殘暴攻擊,已經深深地種植了畏懼及痛苦的種子。雖然前述的事實的確容易令我們感到失望,然而,與其絕望無奈,不如更實事求是地面對二十一世紀。我們應該要更有自信,且樂觀面對。有個方法可以解決我們目前面臨的諸多問題,那就是反覆地提醒「我們人類都是來自同一個大家庭的兄弟姐妹」,這種團結力會讓我們動起來,改變世界。

縱使我們仍有著第二層次的不同,如種族、宗教、文化、社會,以及國家之間的差異,但對於全人類的權力及自決權的認同,其發展早已超過上個世紀所夢想的一切。人權,早已成為我們共同認可的道德。還有一個正在發展、普及全球的共識,就是男女平等、尊重女性——人類的另一半。尤其在年輕的一代中,現在普遍認為,反對戰爭就是解決問題的途徑。奧巴馬總統兼諾貝爾和平獎得主,於近期的廣島演講中說,我們需要設定一個時間表,來去大量減少世界核武的庫存,最終「無核武」。可見,「無核武世界」不再僅是種夢想而已。

在今天的世界中,「由一方的失敗獲取另一方的絕對勝利」的想法,早已過時。暴力只會帶來更多的暴力,這是無法避免的事實。「非暴力也可帶來極大的效應」,這點早被聖雄甘地及馬丁路德金所證實。我很欣賞那些具有長遠眼光、追求二十一世紀為對話時代的睿智人士,其中也包括了為解決恐怖主義及其根本的奮鬥人士。這些睿智人士們在利用對話及尊重雙方的基礎之上認清到,誤解的深處之中,藏有著極為危險的「憤怒」,以及區分「我們」及「他們」的分歧。同樣的,當全球面臨難民災潮的時候,我們看到了許多普通老百姓展現了偉大的慈悲心,從大海中救難民們上岸,給予他們友善的支持。慈悲心讓難民們感受到人性的回應。

什麼因素使得這些人成為難民?這是個錯綜複雜的問題。但是我們可以看到難民們的臉部表情,尤其是透過女人及孩子們,得知他們的無助沮喪及狀況。雖然沒有其他方法,但卻願意盡自己所能的力量幫助他們。我也理解正在接受這些難民的國家們所面臨的極大壓力。總之,能夠帶來長遠利益的重點是,如果可以的話,恢復寧靜和平的家園,讓這些正在流亡的難民們可以在適當的時候回到自己的家鄉。在這個同時,給予孩童們教育,讓他們有一技之長,將來時機降臨時,他們才能有光明的未來。雖然藏人無法返回家園,但我們有著第一手的流亡經驗,而且我們也很感激從朋友們,包括美國人民,所得到的數十年的人道主義的支援。

最近在氣候變遷的議題上,巴黎協議是個強而有力、鼓舞人心的協議。因為如果大家達成共識的話,這會是個令世界各國肩負己任、併肩合作去完成目標的集體運動。

我的家鄉西藏,是全球最高、擁有最大面積的高原,也是全球氣候變遷的核心處;西藏的暖化現象高於其他國家的三倍。由於西藏位置的重要性——最大的水源庫存地,以及除了南北極外,最多冰川的地方——這裡被稱為世界的「第三極」。這裡也是世界最多川流的起源地。從這兒流出的河流及西藏冰川,對這世界人口密集的十個國家帶來了舉足輕重的影響。

我覺得這正是世界唇寒齒亡的生動寫照,其寫照是源於團結共事的緊迫性,以及關注我們共同未來的理解。當氣候變遷傷及這個星球的健康時,因為這個星球是我們大家唯一的家園,唯有滿足了全球的利益,才能進而滿足到國家及地方的利益。

為了能夠從暴力衝突和環境危機中找出解決之道,必須尋求新的方案。雖然我是位佛教僧侶,但我相信,這種的解決之道不應該建立在宗教的基礎之上,而是透過推動一種,我稱之為「世俗倫理」(Secular ethics)的理念。教育我們這種倫理的佐證,則是基於科學的發現、常識(普及推動宣傳人類價值觀的途徑),以及大家的共同經驗。

有些人可能認為,Secular 一詞意味著排斥宗教。然而,根據印度對此詞彙的解讀是:在容納所有宗教的同時,不以某個宗教為主,仍尊重無宗教信仰者的觀點。基於這種解讀,奠定了我人生的三使命之一,即是促進宗教傳統之間的和諧及理解。其他兩者的使命為,一、身為人類,而去廣傳人類的價值觀。二、作為藏人信賴的對象,而去保護藏人的尊嚴、藏族文化,以及我們家鄉的自然環境。

過去三十多年內,我常與來自全球各地的科學家、教育家,以及社會工作者們進行交流,其結果是一致地認同且關注,倫理教育體系對七十億人口的重要性。

所以,我們探索了全新的教育方式,也就是種結合心靈的教育體系。這種的結合並非根據宗教修行,更是依據心識、情緒的學術研習和科學研究。既然在人類經營的所有領域中,都得具備如悲心、尊重他人、關照、責任感等道德原則,學校就應給予機會,教會孩子們如何發展自我的認知、如何控制自己的負面情緒,以及提升健康的社會技能。

在美國及歐洲等地,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學校,將教導有關社會及情緒的課程(又稱為「SEL: 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列為正式課程。尤其在加拿大的不列顛哥倫比亞省,SEL更是此省的所有學校,包括幼稚園至大學,必須要去學習的課程之一。由埃默里大學主辦、我也參與其中的一個新項目,就是有關如何改良世俗倫理的課程。在印度及美國的某些學校已經著手教學這套初稿教材,現處試驗階段,我們很期待看到其課程的成果。如果其成果如同預期般的順利,我們可以將自己的所學普及推行至其他的學校,令使其國際化。這種從幼稚園至研究所的教育推動會產生許多的正面效應,例如讓學生們獲取更多元化的視野,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們知道如何做一個「全球的公民」。

經由諸多的科學發現,人類的本性已被證實為善良的。像是幼童們觀看人們相互協助的卡通時,所呈現的反應是快樂的;反之,觀看人們相互傷害的卡通時,所呈現的反應卻是驚慌的。這就是希望!因為我們可以改變自己。我們的思惟模式,以及我們對這世界的影響,絕對可以透過正確的教育獲得改良。像我屬於二十世紀的這代老人,是不太可能看到這種教育體系的成果。但是我保持客觀的態度,因為我有了八十多個歲月的經驗,所以我想要跟別人分享我的想法,為的是大家能夠齊心協力、集思廣益,去創造個更加美好的未來。

我的這代人們見證、經歷了諸多的暴力。如果這種暴力現象持續盛行,下一代的人們將會遭遇痛苦的未來,二十一世紀也會持續上世紀的血腥苦難。今天的年輕一代,您們有機會及責任去創建更好、更快樂的世界。在這個世紀的前幾年,我們仍會存在,而且我相信,從今起的幾十年內,很有可能看到和平的時代。這得由我們大家去完成,因為這是我們的共同責任。

現在正是時候去真實改變對下一代的教育。 在世界正發展為全球化的今天, 透過人腦教育與心智教育的雙向結合,讓我們的孩子們茁壯成長,成為一位肩負責任感、具有愛心的公民,且兼具能力去面臨種種挑戰。(翻譯:蔣揚仁欽)

(演講日期:2016年6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