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佈於:2021-07-07
作者/張詠晴整理天下雜誌 2021-07-02 圖片來源:黃明堂、謝佩穎、路透提供
回望自己的人生,困難不計其數,達賴喇嘛甚至也曾懷疑看不看得到明日旭陽。但他告訴全人類,困頓時,不忘懷抱體貼、篤實與真誠的心,保持心靈的平靜,一定能走過人生苦難。
疫情年,壞消息多過好消息,苦多於樂。現實讓此時此刻的我們更需要樂觀、韌性、復原力、勇氣與視野。
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UCSB)五月的藝術與講座以〈創造希望〉為題,請到流亡的藏傳佛教精神領袖達賴喇嘛,透過視訊與《靜思的藝術》作者皮科.艾爾(Pico Iyer)對談。
迅速蔓延的疾病帶來焦慮、恐懼,恐懼又滋養憎恨與懷疑。然而,在這樣環境背景下,多一分恐懼,多一點的自私,都會讓問題惡化。達賴喇嘛認為,帶著希望前行,問題會有轉機;悲觀則會囿限解決問題的潛能。
回望自己的人生,困難不計其數,達賴喇嘛甚至一度懷疑看不看得到明日旭陽。但只要在困頓時,仍不忘懷抱體貼、篤實與真誠的心,保持心靈的平靜,一定能走過人生苦難。而那些不請自來的全球性挑戰,就如同暮鼓晨鐘,讓我們醒覺,讓人類智慧大爆發。以下為達賴喇嘛〈創造希望〉的與談摘要:
如果要解釋希望的意義,簡單地說,人生就是基於希望,渴望事情往好的方向發展。希望攸關未來,關於未來什麼也無法保證,但我們依然懷抱希望,這比悲觀好得多。悲觀會囿限潛能的發揮。
母親生育我們,我們在她的看顧下成長,在她的慈愛裡生存,感念她的仁慈,賦予我們培養同理心、慈愛的契機。對慈愛的體驗,也給我們希望。我們的一生,仰賴希望而活,有希望,你將可以度過難題;沒了希望,問題難上加難。我人生中遇到各式各樣的難題,但從來沒有放棄希望。基於篤實、真誠與正義的希望是最強大,也最有力量的,可以帶我們走過生命中的苦難。
信仰是人類創造的,所有的宗教傳統強調仁慈與愛的重要性。有些人說,神只有一個,有人不同意。有人說,生命會輪迴,其他人說我們只活一次。儘管有不同的哲學觀,但所有的宗教都擁抱慈悲的善。
基督教等有神論傳統告訴我們神造萬物,上帝像父親一樣體現無限的愛。這強大的訊息能夠幫助我們體認慈愛的重要性。
慈心不見得是宗教性格。沐浴在母愛裡時,無關信仰。更進一步說,即便是沒有信仰的人,也能懷抱體貼、篤實與真誠,保持心靈的平靜,活出快樂人生。
“就像科學家說的,我們是社會動物,群居而活,作為當中的一份子,關懷所處的社會,有助於個人生存。關鍵在於同理心,憎恨則站在對立面,會摧毀幸福與和諧。”
拋開「我們國家/社區」這種陳舊立場
我常常提到人類的一體性。因為深信於此,不論我到哪裡,遇見誰,他就是另一個人類,是我們人類的兄弟姊妹。如果我碰到一個有三個眼睛的人,也會有點擔憂,不知道怎麼跟他講話。但既然都是兩個眼睛、一個鼻子,他當然就是人類的兄弟姊妹。地球上的70億人本質上一樣,儘管有不同的國籍、膚色、信仰或社會地位,但糾結於不同之處,只是自找麻煩。
身處絕望時,更激發我們的人類一體性。想像一個情境,你在一場大災難活了下來,發現自己孤身一人。終於,看到一個人由遠方向你走來,你根本不會在乎他的國籍、種族、或是信仰,你只會開心自己遇見了另一個「人」。
過去的戰爭與暴力已經太多。如今,當我們面對氣候變遷、新冠病毒等嚴峻的全球性問題,我們該做的是互相幫助,努力一起快樂地生活。
“人類活在同一個地球上,不該承襲「我們國家」、「我們社區」這種陳舊的立場,必須學習共同生活,考慮全體人類。”
疫情大流行也凸顯了人類的一體性。許多人問我,在新冠病毒大流行影響下,我們該如何面對死亡與失去?我真心感激所有醫護的努力,他們持續不懈地幫助患者。而人的肉身本身總會承受病痛,但維持心靈的安祥能夠帶來不同。疫情來襲當下,如果還有太多的紛爭、不安干擾情緒,只會讓事情更糟。
情緒衛生牽涉自覺,比方說,明白憤怒是破壞心靈平和的最大力量,但培養慈悲心與利他主義則可以抑制憤怒。無知也是一種心靈貧乏,也帶來問題,這則要透過學習解決。一位西藏的學者曾經說過,即便即使明早要死亡,亦應學習諸知識。
當危機出現,人類智慧大爆發
相較我86年前出生的時候,現在的人們不再視事情為理所當然。
“疫情大流行和全球暖化將挑戰硬生生推到我們面前,逼我們必須審視處理方式。困難有助我們打開心胸,讓智慧派上用場。”
1959年3月17日,我逃出拉薩。如今回想,如果我至今仍留在拉薩,我的思想勢必狹隘一些。來到印度雖然淪為難民,我的心智和想法卻更寬廣了,也激發我提取智慧。
雖然逃離的時候,我真的想過,自己是否能活著看見明日的朝陽。隔日清晨,旭日東昇,我想著「我活過來了」。其中一名中國指揮官曾要求別人一定要向他報備我在羅布林卡的落腳處,他會避免砲擊那個地方。我不知道他究竟是要保護我,抑或其實要瞄準我。當時,我非常焦慮。
隔天,當我抵達切列山口,馬夫告訴我,再過去就看不到布達拉宮和拉薩了。他讓我的馬轉向,讓我可以看最後一眼。
最終我抵達了印度,佛教知識與那爛陀佛學(Nalanda)的起源地。那爛陀的傳承非常有科學精神,佛陀教導晚輩如果找出相違背的理證,我們有權力檢驗、否定既有的看法。從小時候開始,我就學習那爛陀以邏輯辯證來呈現真理證悟。不只是自信,根植於邏輯的信心慎重而明智,否則很容易站不住腳。
今天,科學家注重分析,這讓討論能更有所根基。
“除此之外,我們應該培養專注的力量、安定身心,以智慧觀察。同時,我們提倡呈現論述時,秉持無害心與慈悲心。”
古印度那爛陀寺著名佛教學者寂天建議我們,直視眼前的問題,審視能否被處理。如果可以,那就是我們該做的事。擔心無益。挑戰是暮鼓晨鐘,讓我們醒覺。
與其禱告,未來更應培養情緒衛生
我覺得現代教育總體來說忽略了培養內在價值,反而被導向物質目標,任人性良善的本質擱在一旁。教育應該幫助我們將智慧發展於好的用途,當世界面臨挑戰,我們憤怒、恐懼、嫉妒,並且充滿懷疑。如果,現代教育教導人們維持心靈平靜,或許一切可以有所不同。
“在現今世界,應對毀滅性情緒的方式非常重要。這不見得要與上寺廟、拜拜,禱告等等宗教儀式有關,也可以用世俗的方式達成。從孩童開始,教導他們觀察身體的護理之外,也培養情緒的衛生。”
現代教育結合心靈衛生的成果不是一蹴可幾,但我相信當新世代懂得尊重與富有同情心,深深擁抱利他主義的領導人終會出現。
身體的痛苦,可以透過心靈減緩,心靈的不適卻無法透過身體緩解。關懷他人的幸福,一顆溫暖的心可以降低壓力,為自己和身邊的人帶來安和、增加信任,信任締造友誼。我想,如果能做到這樣,希望不會匱乏。(本文出自天下雜誌,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