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佈於:2018-03-05

達賴喇嘛神變月法會開示:西藏佛教學派偏執源自佛法認知淺薄


  

【西藏之聲2018年3月2日報導】西藏人民至高無上的領袖達賴喇嘛尊者今天於神變月法會向藏人開示:西藏民眾不分地域保持團結、各傳承學派間和睦相處,這極為重要。尊者並指出,佛教徒對自己的傳承產生偏執之心,是因為對佛法認知太過淺薄。

今天(3月2日)達賴喇嘛尊者於達蘭薩拉神變月法會上,向各方信眾教授《佛陀本身故事》與《緣起贊》。

尊者傳法時向信眾指出,所有眾生都希望幸福快樂,而快樂的根基在於內心。從輪回苦海中獲得解脫,那是長遠目標,絕非易事,但人們當下可以做到的,是在每天的生活中,透過思考來獲得內心平和。

與是否信仰宗教無關,即便是動物也樂於享受安逸,總是試圖躲避危險的狀況。內心的恐懼、憤怒、猜疑等情緒,導致人們不快樂。換言之,是因為無法調服自己的心緒,人們才會痛苦。尊者指出,印度三千多年前的思想就認為,快樂以內心平和為主,擾亂心緒的事物被稱為煩惱。佛陀告訴信眾,大家的業障與痛苦,無法透過外部的加持來消除、洗淨,佛陀也無法將證悟智慧植入大家的腦中,只能指引追隨者們如何認清煩惱的本質,並且調服心緒。

尊者說:“學習、理解佛法含義,才會認識佛陀的智慧,否則建造宏偉佛殿與佛像,並沒有什麼值得讚歎之處。認真研究學習後,就會發現佛陀教言如何順應實際、符合邏輯,也具有同科學並行的能力。但我並非說佛法是世界上最好的宗教。適合自己根性的宗教,就是最好的宗教。世界需要不同的信仰。”

在向信眾們介紹藏語文的珍貴之處時,尊者指出,當今世界上,惟有藏文完整記錄了陳那與法稱論師等寫下的因明著作,而且似乎只有西藏具有學習這些邏輯因明著作的傳統,因此藏傳佛教可以被稱為世界的瑰寶,尤其是在傳統信仰佛法的地區,藏文對深入瞭解經、律、論三藏的含義,影響甚巨。

“當年西藏初創藏文,程度尚未發展成熟之際,西藏譯師們便克服各種艱辛,將印度的佛法譯成藏文,一邊翻譯一邊豐富化藏文、創立詞彙,最終給我們留下了三百多部珍貴的《大藏經》。”

“藏文的另一個重要之處,是其在西藏三區的通用性。大家雖有各自的方言,但是都使用同樣的藏文,而且範圍涵蓋西藏周邊的拉達克與不丹等地。從政治層面來說,七、八、九世紀,所有藏人都是贊普的子民,國力昌盛強大,但在末主朗達瑪之後,西藏走向分裂、衰敗。將所有藏人緊密聯繫在一起的,就是《大藏經》的文字,也就是藏文。三區民眾如今因禍得福,同甘共苦齊心協力,這非常重要。”

尊者也提到西藏宗教學派間團結的重要性:“藏傳佛教又分許多不同學派,僅僅因為稍許的區別,有時也會出現互相歧視的現象。歸根結底,都是因為對佛法的瞭解程度太淺薄,才產生對各自學派的偏執心態。”

“總之,從地域上來說,三區藏人的團結極為重要,從宗教上來說,薩迦、噶舉、寧瑪、格魯、覺囊,以及本教,大家都應該保持和諧。藏人流亡印度後,因為各學派領袖上師間的良好互動,大家能夠和睦相處,對境內也產生了正面影響。境內同胞不分地域的團結一致、同為佛陀追隨者的各傳承間保持和睦相處,這非常重要。”

神變月背景
藏曆正月為“神變月”,尤其是初一至十五期間。其中正月十五又是更為殊勝的“神變日”,亦是西藏傳統的“酥油花燈節”。

達蘭薩拉西藏朗傑寺格西洛桑紮巴曾向本台介紹“神變月”由來。他指“神變月”是釋迦牟尼佛十二事業中的“降魔”或“神變”事業。所謂“神變”就是指佛陀通過施法幻化及辯論等,降伏外道六本師,將他們引上正道的過程。

在西藏,以沙拉、哲蚌與甘丹為首的寺院,都會在神變月舉辦祈願與薈供法會;在印度,因有猶如佛陀第二的達賴喇嘛尊者的眷顧,流亡社區得以完好繼承這一傳統,每逢神變月都會舉辦法會,教授《佛陀本生故事》,佛事的程式與內容也都依照西藏當年的傳統來進行。

正月十五“神變日”也是西藏傳統的“酥油花燈節”,已有約600年的歷史,由藏傳佛教格魯派祖師宗喀巴,於藏曆正月十五在拉薩舉辦祈願法會時所創。宗喀巴向佛祖釋迦牟尼像供奉酥油花和燈盞,以此慶祝並紀念佛陀降伏外道六本師、弘揚正法的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