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更多相關連結
首頁 > 新聞集錦 >
新聞集錦
達賴喇嘛談友誼:超市買不到惟有用關愛才能換取
資料來源:西藏之聲
【西藏之聲2018年9月25日報導】達賴喇嘛尊者在歐洲四國行程的最後一站瑞士參加研討會“普世人類價值與教育”,談及人類為社會性動物,無法脫離集體與友誼而獨自存活。尊者強調,真正的友誼來自信任,而信任無法從超市購買,必須透過向他人付出真誠關愛才能獲得。 昨天(9月24日),達賴喇嘛尊者在溫特圖爾市會議中心參加“普世人類價值與教育”研討會。活動由蘇黎世應用科學大學(ZHAW University)、甘丹頗章基金會以及西藏中心三方攜手舉辦。達賴喇嘛官網直播了會議全程。 尊者按照慣例一開始便強調人類一體性理念:“每當我遇到他人,總是會將對方視作與自己一樣的兄弟姐妹。人們就是因為太過執著於彼此的社群、宗教、貧富等次要區別,才產生‘我們’與‘他們’的隔閡感。今天,除了自然災害之外,許多讓人不快樂的困頓,都是由人們自己所導致的。” 人類製造了兩次世界大戰,並持“我的宗教”與“他們的宗教”等偏執觀點、互相殘殺。既然是由人們製造的爭端,就理應由人類自己來解決。 在解決的途徑方面,尊者指出在歐洲,昔日的敵國放下宿怨而選擇聯盟,就是很好的範例。 人類根性為慈悲、而且是社會性動物,因此尊者認為,人類需要建於信任基礎上的朋友。“若要獲得信任,靠金錢與權力無濟於事,你必須對他人給予關愛,‘信任’不是你可以在超市購買到的貨品。在古代,瑞士人與藏人都非常安逸、滿足地住在自己被群山環繞的國土,但是今天人類都屬於一個共同的社會。因此我們需要維護相互間的依靠關係,並且每個成員都應該肩負各自的全球責任。” 尊者認為,今天世界應該將內在價值融入教育,不是基於這樣或那樣的宗教,而是透過一個世俗的觀點。就如注重身體衛生,人們也需要關注情緒的衛生,學習如何對抗破壞性情緒,以達到心念的平靜。 研討會主持人問尊者,有關他年幼學習時非常懶惰的說法是否屬實。尊者對此表示肯定後指出這很正常,並說在場的絕大多數觀眾必定都有小時怠惰的經驗。尤其是在佛學教育中,從大約7歲就必須背誦經典,毫無興趣可言,但是所學到的東西,在後來才會發現其價值。“我十六歲時失去自由,24歲時失去國家,那時才逐漸發現,我從小所學到的知識,在幫助我保持內心的力量。” 談到內心的平和之道,尊者表示人們首先應該認識到其中的價值。“你必須理解憤怒與仇恨等情緒在破壞內心平和,而且沒有任何益處。與其相反的情緒如慈悲等,則可以加強內心的平和。” 尊者繼續表示,破壞性情緒根植於對實相的扭曲,就如美國心理治療專家Aaron Beck的研究結果:人們在憤怒的當下,對憤怒的物件幾乎全為負面影響,但實際上90%都是憤怒的情緒投射。 情緒並非內心的本性,尊者指出,心念其實可以清澈如水,但也極有可能像水一樣被情緒所籠罩。 至此,達賴喇嘛尊者圓滿結束了對歐洲四國的訪問、演講、弘法等一系列行程,今天(25日)啟程返回印度。
2018-09-26